在常規水電開發滯后的背景下,新能源發展迅猛。
6月26日,水電水利規劃總院在北京召開《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發布會。根據《報告》,去年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占比顯著提升。2018年,全國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同比增加10.1%至18670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6.7%。
截至2018年底,中國各類電源裝機容量同比增長6.7%至189948萬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同比增加11.7%至72896萬千瓦,占新增電源裝機的63.8%。值得注意的是,風電、太陽能新增裝機在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占比達到了85%。
2018年,新能源(風能、光伏、生物質)發電量合計為634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6.3%。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中,水電占比從2011年的87%下降至2018年的66%,新能源占比則從13%上升至34%。
細化至各個可再生能源品類來看,在常規水電發展方面,《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建的常規水電裝機總量達到了32227萬千瓦,去年核準規模252.1萬千瓦。截至去年的“十三五”共核準了2675萬千瓦大型水電,與“十三五”規劃的核準6000萬千瓦的目標差距非常大。
“常規水電開發現狀遠滯后于規劃目標,主要是受環保制約以及經濟性降低影響。”鄭聲安表示,目前水電開發重點向西部,即流域上游轉移,而上游存在相對同等工程量所開發的水能資源少,以及偏遠地區帶來的對外交流的難度和投資增加的問題,導致水電開發的經濟性降低。
風電方面,陸上風電開發建設穩中有進。據《報告》統計,2018年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2059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達1.84億千瓦,占全國電源總裝機容量的9.7%,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時海上風電建設提速,去年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61萬千瓦,同比增長接近200%。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鄭聲安指出,去年海上風電新開工容量達到了800萬千瓦,創歷史新高。《報告》預計,2020年可實現并網裝機容量500萬千瓦以上的發展目標。
“今年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都發生了搶裝。當前處于政策切換的關鍵期,過度搶裝是不理性的。”中國第一大風機制造商,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總裁王海波在會上表示,以金風科技為例,今年要交付的量是上一年的1.7倍,仍有大量客戶沒有滿足供貨。
王海波指出,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對行業來說并不健康。海上風電的搶裝不僅是裝備產能不夠,同時海工裝備也不足,存在更高的安全風險。為此,他呼吁國家將海上風電切換電價的節點(2021年)延期一到兩年,爭取到2025、2026年中國沿海城市電力供應實現平價。
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產業運營管理中心主任、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彥兵指出,平價上網的政策將對風電行業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由于平價,項目的收益水平會下降,有些項目不能干了,這就導致整個產業鏈里面有些企業可能會被淘汰”。他表示,另一方面,行業的開發方向也會發生變化,下一步“三北”地區的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可能會進入到規模化的開采階段,同時分散式的風電開發和綜合能源開發利用也會逐漸成為趨勢。
光伏發電去年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報告》統計,2018年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4426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達1.74億千瓦,約占電源總裝機9%。
“今年是光伏平價上網的元年。隨著光伏的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光伏應該會在未來三至五年的時間里,在全球絕大多數的地區成為當地最便宜的一種能源”。全球單晶市占率第一的光伏制造巨頭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總裁李振國表示。
根據《報告》,2018年,陸上風電項目平均單位千瓦造價進一步降低至7100元,部分項目低于6000元;光伏電站全年平均單位千瓦造價同比下降15%約5500元,部分項目已低于5000元。
自去年5.31新政發布之后,海外市場在光伏產品價格下跌的刺激下迅速爆發。李振國表示,2015-2016年,隆基的組件百分之百在國內銷售,2017年有10%出口,2018年為30%出口,今年上半年已有接近70%的組件出口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