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首座220kV海上升壓站“落戶”三峽集團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圖為國內首個將SVG動態無功補償裝置設置在海上的升壓站,亦是目前國內集成度zui高,單體zui大zui重的海上升壓站。 本報記者王軼辰攝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規模增長平穩,技術和商業模式穩中有進,突出問題有序解決,產業業態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面對平價上網的挑戰,風電企業也以大規模開發、科技創新等多種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效益,逐步擺脫對補貼的依賴——
百余名演講嘉賓和數千名國內外參會代表、展會面積6萬余平米、中外參展企業超過600家、專業觀眾預期達到6萬余人次……zui近召開的201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19)再次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全球zui大風能展的紀錄。在北京新國展偌大的展區里,風電產業鏈各環節的數百家國內外廠商,展示著自己的看家產品,從極大的電機、齒輪箱、葉片模型,到電纜、潤滑油、涂料以及各類控制系統,讓人目不暇接,大國重器的風采讓人震撼,中國風電的成就讓人驚嘆。
海上風電亮點頻繁出現
在發展風電的道路上,中國從沒停歇。2018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12.4萬臺,累計裝機容量2.1億千瓦,成為全球上第一個風電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的國家。2019年,我國風電開發繼續保持穩中有進態勢。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前9個月,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348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98億千瓦。同期,全國風電發電量28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
“風電產業之因此可以取得這樣好的成績,主要得益于政策連續穩定,產業規模平穩增長,技術和商業模式穩中有進,突出問題有序解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表示。
市場平穩增長的同時,風電產業結構也實現穩步調整。在2019年上半年新增并網容量中,中東南部區域占58.7%,“三北”區域占41.3%。在累計裝機方面,中東南部區域占比35.2%,同比提升近3個百分點,產業布局持續調優。
值得關注的是,飽受詬病的棄風問題趨穩向好。2019年1月份至9月份,全國棄風電量為128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為4.2%,比上年同期有大幅改善,同比減少3.5個百分點,尤其是新疆、甘肅和內蒙古西部,棄風率同比顯著下降。李創軍表示,通過多年全力,尤其是電網企業強化風電等新能源跨省區外送,電力替代、提升靈活性等提升風電消化能力的措施,棄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海上風電和分散式風電的突破發展成為zui大亮點。1月份至9月份,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為106萬千瓦,預期能實現到2020年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中東南部分散式風電開發顯現出巨大潛力。“就地開發、就近利用的理念,為低風速風能資源區域摸索出節本增效的好路子,隨著一批項目的落實,分散式開發在提升風能利用效率、減少社會用能成本等方面的價值初步顯現,分散式風電將成為新的增長空間。”李創軍說。
風電電價漸漸下降
擁有規模效應后,中國風電即將邁入平價上網的全新時期。“在不考慮火電的環境外部性成本的情況下,我國風電產業已可以在成本上和火電相比拼,目前我們使用風電不單是因為它清潔,亦是因為它便宜。”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說。
隨著著長期的規模化開發,在大量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我國風電成本穩步下降,所需補貼高強度幅減少。目前,在一些資源和開發條件較好的區域,陸上風電已無需補貼。到2021年,我國陸上風電將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市場競爭力將有效提升。此外,正處于發展初期的海上風電所需的新增補貼規模也保持在低位,隨著競爭配置政策的全面實施,補貼需求會逐步縮小,有望在2025年左右實現平價上網。
平價上網的背后是我國風電技術研發開發的有序推動和企業實力的明顯提升。“當前,中國風電不單擁有大兆瓦級風電整機自主研發能力,并且形成了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生產企業的總體實力與競爭力大幅提升。”李創軍說,我國在大容量機組研發,長葉片、高塔架應用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以激光雷達為代表的新型傳感技術和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智能技術導致風電總體管理變得更加高效。
在整機出口方面,我國風電機組出口的國家數量從2007年的1個,增加到2018年的34個國家和區域。中國風電整機企業對拉動全球風電市場作出了突出貢獻。據統計,2018年,在全球新增裝機排名前十五的整機生產企業中,有8家來自中國。另外,不少開發企業紛紛選擇走出國門,對外投資日趨提升。一條覆蓋技術研發開發、開發建設、設備供應、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國際業務鏈基本形成。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李俊峰指出,今年,風電迎來了平價上網,將和光伏一起改寫歷史。
走得穩才能走得遠
雖然風電在過去10年取得的成就讓人矚目,但未來將面臨新的挑戰,到2021年風電將實現平價上網,不再有標桿電價保駕護航,真正進入市場競爭時代。
怎樣才能保證風電的高質量發展?李創軍認為,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風電產業的科技創新,一方面是在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上取得更大突破,另一方面是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拓寬風電的新業態、新模式。這就要求企業在堅持技術攻關的同時推動各環節的智能化與專業化發展,持續提升發電效率和可靠性,減少度電成本,共同提升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與產品競爭力。
針對當前出現的一些搶工期、搶設備供應等現象,李創軍指出,風電產業的發展少不了一個“穩”字,其中規劃目標的引導作用十分明顯。希望企業根據“十三五”規劃和電網實際送出能力,以及環保的各項要求量力而行,客觀理性地推動項目建設進程,高質量完成每一個項目開發,不給未來留下任何風險隱患。國家也將對各地規劃執行情況強化監督,保證行業的平穩有序,避免大起大落。
在進入平價時代后,競價上網將成為常態,綠色清潔的風電能否持續迅速發展,將取決于其能否深度整合人們的生活。“電力環保化是建立生態能源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利器,必須讓需求端用能高比例電氣化,提升能效。”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表示,風電要發展,必須與社會生形成活深度融合。以電動汽車為例,每一輛電動汽車都是一個幾乎零成本的微型的儲能電廠,會讓電力系統吸納更多的風電和光伏。
數據顯示,到2050年,以電動汽車保有量4億輛計算,理論上可以支持40億千瓦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王仲穎建議,接下來中國風電應當在西部開發大型風電基地的同時,更注意中東部分散式風電的發展。同時,建立一個完全競爭的電力市場機制。
以上是最新風電價格資訊,更多風電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風電價格走勢,風電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