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嗶嗶News ·
根據俄羅斯知名網絡安全機構卡巴斯基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查,81%的人從未購買過加密貨幣或與之相關的產物。
如果你關注時政,那么你一定知道在本月末(6月28日、29日)于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上,日本財務省大臣將會與二十國集團財政負責人分享日本在加密貨幣方面的積極體驗;如果你關注金融,那么“比特幣破萬”的消息肯定早已刷爆了你的微博、朋友圈以及你正在使用的各種資訊渠道;倘若你只是愛上上網,那么有關于Facebook的虛擬貨幣項目Libra的消息也必然鋪天蓋地地向你襲來。
盡管加密貨幣自誕生以來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道路,但是像如今這般“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景象仍然是頗為少見的。諸多消費群體開始對去中心化的金融產生共鳴,不少知名企業開始涉足并研究區塊鏈以及加密技術,各國政府更是一改之前的態度,逐漸正視、重視起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這個尚且年輕的事物,儼然已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與這股潮流相悖的是,絕大多數消費者依舊對加密貨幣持極為謹慎的態度。根據俄羅斯知名網絡安全機構卡巴斯基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查,81%的人從未購買過加密貨幣或與之相關的產物。
卡巴斯基的調查結果
卡巴斯基此番針對消費者對于加密貨幣態度的調查涉及全球范圍內22個國家,根據被調查者的反饋,我們得到了下面這些結果:
(1)81%的人從未購買過加密貨幣及其相關產物
(2)只有10%左右的人了解加密貨幣的運作方式
(3)高達35%的人認為加密貨幣是一種時尚
(4)而有14%的人卻堅決不愿意使用或購買加密貨幣
(5)在涉足過加密貨幣的人群中,有19%受到過黑客攻擊,有15%受到過詐騙
從這份抽樣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一小部分人(考慮到被調查者樣本多為具有一定消費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中青年,因此實際占比應該更小)曾經或正在涉足有關加密貨幣的交易,而這之中真正了解加密貨幣的則更是少之又少。
可怕的是,這二者的比例甚至低于入場者中受到過黑客攻擊以及詐騙的比例,更有部分人表示堅決拒絕接觸和使用加密貨幣。因此不難得出結論:大眾對于加密貨幣的信任和認可,仍然處于一個比較低的層次。
缺乏信任的原因之一:無法構建產品依賴
任何商業產品都渴望能夠建立消費者對其的信任,但這份信任往往沒有那么容易就構建起來。建立信任通常需要大量的時間,即在足夠長的時間里、面向擁有足夠多潛在用戶的市場,依照漏斗模型,最終將可以篩選出一批數目可觀的穩定用戶群體。
假如一個產品能夠使其用戶對其產生高度的產品依賴,那么它將打破時間的規則找到建立信任的捷徑,支付寶就是這方面的典例:一個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日常的便捷支付和財產管理的App將使得絕大多數人迅速對產生依賴,甚至時刻都離不開它。
而對于年輕的加密貨幣來說,它既缺少駐扎金融市場多年的資歷,也沒能在技術層面實現人們對其產品的高度依賴,至少目前來說是如此。
缺乏信任的原因之二:巨大的財務風險
有關加密貨幣的財務風險主要來源于兩點:價格波動和網絡安全。
我想第一點無需我過多贅述,單是比特幣這幾年來的“跌宕起伏”,都足夠大家談論上好一陣子了。所以這里我主要講一下第二點。
網絡安全風險也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網絡犯罪者們(黑客)對于私鑰地址或者節點的盜取和攻擊,另一個則是交易所用戶缺少來自保險和理賠的保障,一旦交易所因某種原因失去了其托管的數字資產,用戶無法追回其原有資產,更無法向交易所索賠。(第二點主要是針對去中心化交易所)
正如我在上面所引用的調查數據那樣,不少加密貨幣的持有者對加密貨幣本身不甚了解,對于如何安全有效地保管它們可能也只是略知一二,這恰恰給黑客們帶來了可乘之機,不幸的是,基于區塊鏈的匿名性以及多數國家對于加密貨幣并不積極的治理態度,被盜者通常只能吃下這個啞巴虧。
至于保險方面的匱乏,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監管制度與行業結構的不完善,前者的不完善致使有關財產的問題和糾紛無法獲得有效的法律干預或保護,后者的不完善則導致用戶協議中的雙向利益無法確保。
以上是最新比特幣價格資訊,更多比特幣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比特幣價格走勢,比特幣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