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2年以來,我國貨幣和信貸增長維持了平穩的態勢。但從趨勢來看,受風險防控、資本金約束、準備金限制等多項因素的綜合影響,金融機構的后續正常增長能力也有限,并集中表目前新增信貸和社融增長的偏緩慢(與以往相比)。展望2020年,筆者認為,降準降息仍是未來6-12月內政策選項,年內降息仍是大機率事件。
貨幣乘數很難持續擴張
2018年底我國超儲率為2.4%,按存款性公司的存款總額175.4萬億元計算,有超額準備金4.21萬億元,同期準備貨幣總額為33.1萬億元,所以,2019年要實現廣義貨幣(M2)8.0%的增長,一般情況下最少要有2.31萬億元的新增儲備投放。但是具體情況是,截止2019年11月,貨幣當局當年降低了基礎貨幣2.7萬億元。基礎貨幣降低的同時,還能維持廣義貨幣增長的平穩,說明貨幣乘數在提高,說明金融機構經營越來越依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2018年以來,我國儲備貨幣不是增長不足,而是處于收縮階段。經濟底部徘徊和金融市場整頓時期,由于金融擴張放慢,貨幣乘數很難持續擴張。信貸增長持續超過貨幣增長,且兩者持續呈現高差距狀態,說明貨幣乘數實質進入收縮階段——經濟活躍時期,相同的信用創造會帶來更多的貨幣。
隨著2019年宏觀經濟態勢的變化,我國的貨幣環境再次發生變化,貨幣增速比2018年底略有抬升,基礎貨幣利率也因勢有小幅下滑。我國的利率曲線形態變化亦再次發生變化,顯示出了區間小幅震蕩調整的態勢,利率曲線高度基本穩定。
降準將經過對貨幣投放結構的影響,降低基礎貨幣總體利率水平,繼而對貨幣市場利率下行產生影響,并經過系列利率傳導機制,帶來總體市場利率體系的下降。其中,金融市場利率將迅速產生影響,受時滯效應影響,借貸利率和債券中長期利率短時間內或保持比較穩定。即便降準后貨幣市場利率和資本市場利率短期沒有下移,但降準后帶來了貨幣利率下行潛在趨勢,這也將提高資產估值水準。
降準有望繼續實施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降準降息仍是未來6-12月內政策選項。
我國貨幣增長的這種格局,從根源來看,是我國基礎貨幣增長很難有效持續擴張所決定的。由于國際收支和國際經濟、金融態勢的變化,中國外匯儲備已完成增長進入持續走平期。2018年10月份后,中國央行的基礎貨幣增長出現持續負增長狀態: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期間,只有2月為正增長。在這種現象下,要維持宏觀流動性增長的平穩,即維持M2增長平穩,央行事實上面臨很大壓力。在新增基礎貨幣現有工具很難擴大的情況下,降準是zui有實際意義的選擇,畢竟我國降準空間很大。
所以,在基礎貨幣增速持續為負情況下,要保持廣義貨幣增速比較平穩,就只有繼續提高貨幣乘數;另外,降低儲備貨幣獲得成本,保持貨幣市場的穩定,也要求我國持續下調RRR。為維持貨幣乘數高位,保持廣義貨幣增速比較平穩,以及降低儲備貨幣獲得成本,保持貨幣市場的穩定,中國或持續下調RRR。在我國新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未形成前,即央行直購資產成為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之前,降準是中國央行很難避免的選擇,2020年內還需要降準1%-2%。
對于降息來講,持續降息的趨勢仍存。“降成本”成為當前供應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融資成本略高作為經濟活動中的客觀事實,明顯會進入政策視野,降息也就變成未來必不可缺的政策選項,盡管暫時條件不具有,但年內出臺仍是大機率事件。
升級轉型和去杠桿是長期過程,加上我國經濟中各產業普遍進入成熟期,微觀方面的經營難度上升和競爭加劇是一個不可逆趨勢,這事實上亦是經濟得以進步的必要條件。這使我國經濟對降息以緩和經營壓力的需求,一直處于剛性狀態。在政策操作環境上,發達經濟體平常化的負利率狀態,造成了低利率的國際金融環境,亦導致中國基準利率下行的空間得以打開。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