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從財政部獲悉,受國務院委托,6月2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作關于2018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報告顯示,去年,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中央決算情況總體較好。其中,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決算情況如下:
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5456.46億元,為預算的100.1%。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2453億元,收入總量為87909.46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2388.47億元,完成預算的99.1%。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20.99億元,支出總量為103409.46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5500億元,與預算持平。
與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報告的執行數相比,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加9.12億元,主要是在庫款報解整理期非稅收入增加。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加6.67億元,主要是年終實行據實結算項目地方上解數額減少,相應少沖減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以上收支差額2.45億元,已包含在上述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1020.99億元中。
從收入決算具體情況看,在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經濟運行面臨新的下行壓力等情況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3%,增幅比上年降低1.8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80448.07億元,為預算的100.3%,增長6.3%,增幅比上年降低4.3個百分點;非稅收入5008.39億元,為預算的97.2%,下降8.7%。稅收收入中,國內增值稅30753.32億元,為預算的104%;國內消費稅10631.75億元,為預算的100.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合計19726.75億元,為預算的97.7%;企業所得稅22242.11億元,為預算的101.6%;個人所得稅8324.42億元,為預算的107.4%,主要是2018年10月1日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前,個人所得稅隨居民工薪收入增加增長較快;車輛購置稅3452.53億元,為預算的96.4%;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5913.93億元,為預算的107.7%,主要是年中兩次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
從支出決算具體情況看,中央本級支出32707.81億元,完成預算的100.7%;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69680.66億元,完成預算的99.1%。中央本級支出中,教育支出1731.23億元,完成預算的101.2%;科學技術支出3120.2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外交支出583.37億元,完成預算的9.1%;國防支出11069.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2041.51億元,完成預算的102.5%;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03.68億元,完成預算的103.4%;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375.64億元,完成預算的100.3%;債務付息支出4161.65億元,完成預算的97.1%。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中,稅收返還8031.51億元,完成預算的98.7%;一般性轉移支付38722.06億元,完成預算的99.3%;專項轉移支付22927.09億元,完成預算的98.8%。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52583.35億元,占全部轉移支付比重為85.3%。
中央預備費預算500億元,實際支出17.48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加強非洲豬瘟防控等方面,剩余482.52億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結余921.53億元(含中央預備費結余482.52億元),加上超收99.46億元,合計1020.99億元,全部用于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18年初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2708.46億元,加上上述補充的1020.99億元、按規定用中央政府性基金結轉資金補充的36.99億元,2018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為3766.44億元,2019年調入預算2800億元后余額為966.44億元。
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使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安排的支出1153.64億元,其中,中央本級使用187.09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使用966.55億元。中央預算周轉金規模沒有發生變化,2018年末余額為354.03億元,主要用于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性收支差額。
2018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合計39.92億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安排的經費),比預算數減少17.14億元,主要是中央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按照過緊日子的要求,從嚴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以及受客觀因素影響,部分因公出國(境)、外事接待任務未實施,公務用車支出減少。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4.84億元,減少2.79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22.33億元,減少10.82億元;公務接待費2.75億元,減少3.53億元。
2018年,中央基建投資支出5376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267.33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4108.67億元,主要用于“三農”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節能環保與生態建設等方面,投資效益進一步提高,為優化供給結構、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穩住有效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實際執行中,中央基建投資部分中央本級項目與預算偏差較大,主要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大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供電工程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
2018年,中央財政發行國債37092.31億元,其中內債36775.58億元、外債316.73億元,籌措資金除用于到期國債還本外,其余均由中央財政統籌安排使用。國債還本22264.72億元,其中內債22014.39億元、外債250.33億元。年末國債余額為149607.41億元,包括內債余額148208.62億元、外債余額1398.79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國債余額限額156908.35億元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