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级_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_在线国产网站_玖玖国产精品视频

免費發布信息
當前位置: 天賜網 » 資訊中心 » 化工市場 » 行業動態 » 正文

四川發布《關于促進化工園區綠色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

http://www.panbaiduyun.com 天賜網 發布日期:2019-12-23 18:39:58   來源: 作者: 我要投稿

近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面向社會公開征求《關于促進化工園區綠色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代擬稿)的意見建議。 

  代擬稿提出,在成都及環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等形成一批布局科學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化工園區。力爭到2025年,建成營業收入上1000億元化工園區2個、500億元化工園區5個,建成一批“專、精、特”化工園區。 

  限期全部關閉淘汰不符合規劃及相關規范文件要求、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環境風險突出的化工園區;化工生產企業入園率80%以上,除特殊化工生產行業外,新建化工企業全部進入化工園區,新建高污染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合規園區;園區應急救援與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建成率達90%以上;園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園區及園區內企業安全環保監控覆蓋率100%。 

附件:


關于促進化工園區綠色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 

(代擬稿)


  化工園區是指以化工為主導產業之一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新材料產業園區、專業化工園區(石化基地)以及縣級以上政府依法設置的化工生產企業集中區(片區)。為加快構建我省“5+1”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全省化工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規范和提升全省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載體能力建設,提高化工園區本質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結合我省化工產業和化工園區實際,現就促進全省化工園區綠色規范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基本原則 

  ——優化規劃布局。園區布局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區域功能區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四川省城市園林綠化條例》和全省產業規劃要求,園區規劃應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簡稱“三線一單”)管控要求,與所在市(州)和縣(市、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等相協調統一。園區應與城市建成區、人口密集區、重要設施等防護目標之間要保持足夠的安全防護距離,劃定化工園區周邊土地規劃安全控制線,嚴格控制化工園區周邊土地開發利用,化工園區內不應有居民居住,勞動力密集型的非化工企業不得與化工企業混建在同一化工園區內。 

  ——資源綜合利用。園區應制定適應區域特點、地方實際的《化工園區產業發展指引》和“禁限控”目錄,突出專業特色化工產業發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科技創新,促進化工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按照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推進資源就地轉化和產業上下游關聯耦合,實現資源和能源高效利用。 

  ——優化專業配套。園區應統籌考慮產業發展、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公用設施、物流輸送、維修服務、應急救援、公用管廊、危廢處置等各方面需求,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保障雙電源供電,建設危險化學品車輛專用停車場,實行封閉化管理,健全管理機構,具有較高的智能化水平和較強的公共服務能力。 

  ——安全綠色發展。園區應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健全行業監管、協同執法和應急救援的聯動機制,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施網格化監管,提升本質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實施責任關懷,夯實園區發展基礎,促進園區安全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按照“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在成都及環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等形成一批布局科學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化工園區。力爭到2025年,建成營業收入上1000億元化工園區2個、500億元化工園區5個,建成一批“專、精、特”化工園區;限期全部閉淘汰不符合規劃及相關規范文件要求、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環境風險突出的化工園區;化工生產企業入園率80%以上,除特殊化工生產行業外,新建化工企業全部進入化工園區,新建高污染化工項目全部進入合規園區;園區應急救援與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建成率達90%以上;園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園區及園區內企業安全環保監控覆蓋率100%。實現園區廠房集約化、產業成鏈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 

  三、分類動態管理 

  按照示范類、提升類、限制類、淘汰類,對化工園區實行分類動態管理。 

  ——示范類園區。列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或是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化工園區,且產業高端前沿、產業上下成鏈、資源高效利用、工藝技術先進、公輔設施完善、安全和環保設施配套、污染物排放達標、企業大氣無組織排放管控良好、安全和環境風險管理到位。 

  ——提升類園區。未列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或是由省級以下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園區,化工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一定規模,但距離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經評估并通過改造能達到安全環保要求;基礎建設、公用工程不完全配套,但有規劃或改進潛力;化工廢水沒有全部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采用“一企一管、明管(專管)輸送”收集方式;污水處理出水口水質不符合要求;園區內企業沒有全面實施泄漏檢測與修復工作,未保障雙電源供電,未建設危險化學品車輛專用停車場,未實行封閉管理。 

  ——限制類園區。距離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發展定位為化工園區,但目前主導產業不屬于化工產業;與城市建成區、人口密集區、重要設施、敏感目標之間沒有足夠的安全及衛生防護距離;未依法依規完成規劃環評或跟蹤環評;園區內存在敏感目標未拆遷到位。 

  ——淘汰類園區。化工園區未經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認定;安全風險較高(A類);距離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發展定位為化工園區,但目前化工產業比重低;不符合“三線一單”管控要求;與城市建成區、人口密集區、重要設施、敏感目標之間沒有足夠的安全及衛生防護距離,化工園區內有居民居住;不符合有關規劃要求;安全和環境風險突出,經過評估通過就地改造仍不能達要求。 

  四、工作措施 

  (一)組織開展摸底評估,實施動態調整。各地區要結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污染治工作雙月調度上報的化工園區清單,以及應急管理部印發的《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導則(試行)》和“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委托具有化工專業資質的第三方評估咨詢機構對轄區內化工園區逐一摸底自查自評,提出分類管理建議名單。經濟和信息化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等組織專家對各地區上報的自評結果進行核實審查,每年對全省化工園區分類進行動態調整公示。 

(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 

  (二)支持園區差異化發展。各地區充分結合現有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及環境承載條件等,積極探索建立特色化、專業化的化工園區發展之路。鼓勵天然氣、磷、硫、鈦、鹽鹵、鋰鉀等資源優勢地區,發展資源類基礎化工;支持環境容量不足的地區,積極發展低污染電子化學品、精細化學品等專、精、特化工園區;支持生產環境涉及化工工藝的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非化工類項目,在符合環保準入和達標排放的前提下,進入非化工園區聚集發展。 

  鼓勵示范類園區加快發展。示范類園區的產業升級項目、公共配套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加大土地保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相關規定,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時,給予適度傾斜;支持園區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及時調整規劃擴區升級;支持園區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環境治理改善需要適當調劑污染物排放總量,跨區域調劑污染物總量應由相關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自行協調達成一致意見后,報生態環境廳備案;電力、天然氣等要素優先保障,落實直供電優惠,保障合同氣價格供氣;利用省級預算內基本建設、工業發展等現有專項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內企業技術改造;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園區信貸支持,鼓勵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支持園區多元化運營,鼓勵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進行園區公共服務類項目投資、建設、運營;鼓勵支持產業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主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投資建設、運營開發化工園區,或者托管現有化工園區。 

  促進提升類園區改造升級。提升類園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增強發展動能,推動園區進入國家公告目錄。對改造提升達標的,從下一年度起,在規劃調整、用地計劃、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對改造提升進度緩慢,成效不明顯的,實行掛牌督辦,限時整改。 

  加強限制類園區監管力度。限制類園區不再新增化工企業和項目,對已有化工企業加強日常監管,條件成熟時逐步搬離化工企業。 

  實行淘汰類園區產業退出。淘汰類園區不得新布局化工企業,已有化工企業實行淘汰關閉或搬遷,限期退出化工產業。 

  (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三)明確安全管理機構。地方政府應明確承擔園區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職責的機構。化工園區管委會應配備具有化工專業背景的負責人,并建立化工園區管委會領導帶班制度;配備安全監管人員具有相關化工專業學歷或化工安全生產實踐經歷的人員或注冊安全工程師的人員數量不低于安全監管人員的 75%。(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廳) 

  (四)執行國家相關政策。禁止在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禁止在合規園區外新、改、擴建石化、化工建設項目,對于產業指導目錄禁止類項目,不得予以備案,對于限制類項目,不得新增產能,且需符合相應行業準入政策。化工園區應按照相關規范要求劃定周邊安全控制線,嚴格控制化工園區周邊土地開發利用,合理布置功能區,化工園區應按照國家和省上要求,定期開展園區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監測,及時公開監測信息。(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應急管理廳、生態環境廳) 

  (五)完善危險廢物處置。化工園區要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規劃建設公共的事故廢水應急池、消防廢水應急池、雨水監控池,并在排口設置單向截止閥,對產生的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必要時建設配套的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對危險廢物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轉移等全鏈條的風險實施監督和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化工園區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作為“環保管家”,向園區提供環境質量檢測、建設項目污染治理設施施工監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污染物集中耦合處理等一體化環保服務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完善園區日常環境管理體系,提升污染治理和環境風險防控水平。(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應急管理廳、生態環境廳) 

  (六)推進園區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園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園區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立網上交易、倉儲、物流、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接入企業重大危險源實時在線監測監控相關數據、關鍵崗位視頻監控、安全儀表等異常報警數據,加強化工企業特征污染物監測,實現對化工園區內重點場所、重點設施在線實時監測、動態評估和及時自動預警;建立園區三維傾斜攝影模型,實時更新園區建設邊界、園區內企業邊界及分布等基礎信息。整合園區各有關部門的業務數據,建設園區公共基礎數據庫,強化標準及接口建設,與入駐企業實現數據共享。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全面整合園區信息化資源,以提升園區本質安全和環境保護水平為目的建設智慧園區,建立安全、環保、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 

  (七)加強安全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和風險預警。園區及園區內企業應當結合經營性質、規模、組織體系,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并強化企業、園區以及上級政府應急預案之間的銜接。加強應急預案演練、評估與修訂。園區管理機構應當組織建設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完善園區環境風險防范設施,建立與園區周邊社區危險性告知和應急聯動體系,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落實防范和應急處置措施。 

  園區應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統籌規劃配備充足的應急物資裝備。加強對雷電、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并落實有關災害的防范措施,至少每兩年組織一次安全事故應急演練。化工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應至少每五年開展一次化工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估,提出消除、降低、管控安全風險的對策措施,避免多米諾效應。(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 

  (八)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涉及化工園區、化工企業的審批事項,規范改進審批行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重點項目建立項目核準(備案)、安評環評等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提升審批效率和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 

  (九)發揮行業中介組織作用。鼓勵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紐帶橋梁作用,積極開展化工園區管理的咨詢和培訓服務,推廣綠色化工專利和技術,配合政府做好園區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宣貫,組織專家對園區開展第三方綜合評估,依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在重點工業園區推行環保管家管理模式,樹立先進典型,組織開展經驗交流,促進化工園區整體水平提升。(責任單位: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



【免責聲明】天賜網對以上發布之所有信息,力爭可靠、準確及全面,但不對其精確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證,僅供參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天賜網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相關資訊
熱點關注
最新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