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份,為了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征求意見稿)》。2019年10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以下一般稱作:《目錄(2019年本)》)。該目錄的出臺對于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大力破除無效供應,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具備重大意義。
這些產業政策將給農藥行業和企業帶來什么?影響幾何?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組合當前經濟態勢及我國農藥業發展的現狀,就《目錄(2019年本)》有關農藥業條目進行解讀,兼談幾點體會和認識,并請行業人士不吝指教。
一、加快農藥高質量發展
《目錄(2019年本)》的核心是帶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錄(2019年本)》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少不了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產業提升。
農藥行業在《目錄(2019年本)》被列入限制類項目是:新建高毒、高殘留及其對環境影響大的農藥原藥(包含氧樂果、滅多威、涕滅威、克百威,有機氯類、有機錫類殺蟲劑,福美類殺菌劑)生產裝置;新建草甘膦、毒死蜱(水相法工藝除外)、三唑磷、百草枯、百菌清、阿維菌素、吡蟲啉、乙草胺(甲叉法工藝除外)、氯化苦生產裝置。《目錄(2019年本)》對這些限制類項目,不得新建,現有產能能在一定時間內改造升級。這樣,顯然是給一些限制類現有農藥企業的一條新的出路,就是進行改造升級。不論是改造還是提升傳統產業,其zui終目的是為了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沒有效益的提升和改造是沒有意義的,亦是和高質量發展相背離的。
高效、安全和低殘留農藥產品的綠色農藥少,市場上低端產品占據著絕對量。從很多的企業產品線來看,盡管某些農藥企業的種類多達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但產品檔次并沒有拉開,多停留在低端產品上,概念性產品泛濫,繼而造成了相同目標市場的產品重疊、產品形象混亂、不同產品之間的價格和市場發生沖突等現象,資源內耗在很多企業存在。
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農藥行業要高質量發展,要提升經濟效益,就必須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開展企業技術改造,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
二、帶動農藥業綠色發展
高質量發展必然是綠色發展,由傳統制造轉向綠色創造,是我國農藥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目錄(2019年本)》)把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專用中間體、助劑的開發與生產列入鼓勵類項目;把高毒、高殘留及其對環境影響大的農藥原藥項目列入限制類項目;把一些不可以滿足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具備生產安全條件,嚴重耗費資源、污染環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列入淘汰類項目;把鈉法百草枯生產工藝,敵百蟲堿法敵敵畏生產工藝,小包裝(1千克及以下)農藥產品手工包(灌)裝工藝及設備,雷蒙機法生產農藥粉劑,以六氯苯為原料生產五氯酚(鈉)裝置進行無條件淘汰。這是大力實施提升工業能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項目的重要措施,亦是努力加快農藥產業綠色發展的根本保障。
傳統農藥工業耗能及其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成為受社會關注的重點行業之一。在產品上表現在高效、安全和低殘留農藥產品的綠色農藥少,就國內多數農藥原藥來講,環境嚴重污染,生產能耗較大,產品附加值較低,生產過程中未反應的原料和副產物回收率很低;多數原藥生產商規模小,多數環保裝置運行故障或根本無法運行;在我國農藥企業中中小企業依舊占大部分,歷史欠賬多,加上技術、資金和認識上的缺位,導致這些企業節能和清潔生產技術的運用上差距不小,不能達到國家的現行政策要求。
三廢處理裝置不可以滿足標準成為絕多數農藥企業瓶頸。中國農藥劑型主要是乳油、可濕粉和顆粒劑,水基化劑型少,農藥使用缺少科學性,導致大量有機溶劑和添加劑隨著農藥施用進入自然環境,污染后果嚴重。另外農藥包裝物(塑料瓶、袋)基本沒有回收,也對環境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從現實來看,我國多數中小農藥企業粗放型發展,高投入、消耗高、高排放、低效率成為通病,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在農藥發展中不占主導位置。
未來,國家對環保要求愈來愈嚴,對企業執行環保法規的監管成為常態,對農藥行業的環保要求的越來越高,對農藥三廢的監管不會放松,面對著嚴峻減排態勢和環保極大壓力,必須以《目錄(2019年本)》)為導向,把節能、綠色發展作為農藥業發展重點,大力開展農藥行業科技創新,圍繞《目錄(2019年本)》)要求和行業實際,重點研發節能節水技術、低碳技術及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等一批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大清潔生產先進工藝、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強化國外先進清潔生產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帶動農藥企業由傳統制造走向綠色創造,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綠色制造水平。
三、調優升級農藥產品結構
一個行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取決于結構是不是合理。從整個農藥行業產品結構來看,原藥“強”、制劑“弱”、多數企業還停留在低端產品競爭方面上,整個行業同質化還相當普遍,概念炒作依舊盛行。我國農藥產品結構不足合理,如殺菌劑產品品種少,水果蔬菜用殺菌劑、殺線蟲劑、病毒壓制劑產品少,城市綠化、花卉、庭院作物用藥和種子處理劑、非農業用藥少。
長期以來,產品結構失衡,精品少,大路貨多,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導致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也較低下。產品結構不合理是造成國內農藥企業發展受困的重要原因。《目錄(2019年本)》把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專用中間體、助劑的開發與生產,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體結構農藥生產,生物農藥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生產列為鼓勵類項目,這有助于調優農藥產品結構,有助于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有助于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四、提升農藥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盡管近些年來我國農藥產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農藥生產以仿制為主,農藥制劑相對滯后,同質化產品多,新品研發比較薄弱,其技術進步及創新能力依舊尚待強化,技術改造資金投入仍然不足,導致企業發展缺少潛力,我國農藥行業整體技術、裝備及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一些技術問題亟待解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必須以《目錄(2019年本)》鼓勵類項目為指引,依靠技術進步,改進原有生產與管理狀態,提升效率的投資活動。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開發與生產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專用中間體、助劑,重點放在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體結構農藥生產,切實搞好生物農藥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農藥研發思路要從粗糙向精準、從注意理化性質向注意生物活性轉變。節省人力化精準化制劑類型,種衣劑,控釋技術,納米技術等是新劑型研發熱門。還要把科技創新與提升農藥工業整體裝備水平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控制水平相組合,與強化清潔生產工藝和綜合重復利用相組合,與節能降耗和升級轉型相組合。要依托龍頭企業,以整個行業的共性、關鍵前沿技術為研究方向,成果為行業共享,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五、加快農藥業的現代化
我國農藥業的現代化是傳統農藥升級的關鍵所在,亦是我國由傳統農藥大國走向現代化農藥強國的必有途徑。《目錄(2019年本)》發布的鼓勵、限制和淘汰的工藝技術與裝備目錄給農藥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可以帶動農藥行業現代化,加快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的改善,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繼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當前,我國農藥行業裝備面臨著技術改造的艱巨任務。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除在工藝上有較大差距外,國產設備依舊有著自動化程度不高、性能不穩定、可靠性低、大型設備少等差距。我國zui大規模設備的產能也只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2。在自動化控制水平、可靠性、質量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當前,國內農藥業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與主體裝備配套的輔機、輔件、儀器和儀表的研發國產化生產滯后,已成為農藥現代化的障礙,也成為行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的制約原因之一。
《目錄(2019年本)》順應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支持傳統產業調優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帶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對于農藥業發展是一個巨大的利好。其實,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如區塊鏈、5G來改造傳統農藥產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快農藥業的現代化,是時代對農藥工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亦是我國農藥企業擺脫現實困難,提升國際競爭力,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急需。
當前,出口減少而國內農藥使用負增長,國內農藥產量連續下降,國內安全與環保趨緊及其中美貿易爭端的懸而不決等問題多重。總之,國內外態勢對農藥行業發展壓力增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對于我們這些傳統農藥企業來講,只有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農藥業融合步伐,才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綜合來看,《目錄(2019年本)》對我國農藥行業轉向高質量發展,帶動結構調整與升級轉型、走向綠色農藥及其加快農藥業現代化都具備重要的作用。要以《目錄(2019年本)》為指引,大力破除無效供應,集齊行業智慧,認真開展科技創新,加快向綠色升級轉型的步伐,加快農藥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帶動我國農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我國傳統農藥大國向現代化農藥強國邁進。
以上是最新農藥價格資訊,更多農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農藥價格走勢,農藥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