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節,海濱城市日照溫暖舒適。比之更“火爆”的則是在此召開的2020年全國煤炭交易會。來自國家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主要產煤區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及其煤炭生產、運輸 、消費企業和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的2000多人參與了本次會議。與會人員圍繞在現階段煤炭市場供需由整體平衡轉向供應寬松的新態勢下,怎么持續鞏固煤炭供應側結構性改革成果、建立煤炭平穩供應的長效機制達成多項共識。
建設多個儲備項目
推動產供儲銷體系建設
此前,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將大力推動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其中,儲備是近年工作重點,要建立煤炭產能儲備與產品儲備相組合的儲備體系。
記者了解到,本年度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大力推動煤炭儲備能力建設。按政府給政策、政府可調度、市場化運營原則,鼓勵企業在煤炭消費集中地、煤炭接卸港口等地建設煤炭儲備項目。目前,我國已基本落實三千萬噸的煤炭儲備能力。湖北荊州、山東梁山等正在建設大型儲備基地。
“通過多年發展,我國煤炭儲備能力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具備了一定的儲備能力,但工業化的儲備體系尚未完全構成。”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局長李云卿在會上表示,我國煤炭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尚待持續加強。過去煤炭儲備更多強調政府儲備,但政府儲備畢竟數量有限,且使用率不高,“必須建立以企業社會責任為主體、地方政府儲備為補充的能源儲備體系。”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將產生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希望各方深刻認識儲備基地的重大意義,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加快推動項目建設,盡快構成儲備能力,持續擴大儲備規模,逐步提高煤炭能源保障和市場調整能力。”李云卿強調。
但對于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煤炭儲備基地,有行業人士提出憂慮,建設煤炭儲備項目,盡管政府會產生一定的資金支持,但很難覆蓋成本,怎么減少企業建設成本,調動企業積極性是相關部門必須考慮的問題。
“將儲備能力與產能掛鉤,將企業建設的儲備能力置換為等量的產能,或是一條有效途徑。”以上人士建議。
懲罰加交易
多措力保中長期合同履約
“2019年我們簽訂的中長期合同占資源總量的86.1%。但就實際執行情況看,部分下游廠家為減少采購成本,向上游施加降級壓力,實行比價采購,部分月份主動壓減中長期合同兌現量;尤其是部分坑口電廠自4月份以來市場招標價格持續低于長協價格,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中長期合同兌現率。”某大型煤企負責人在會上坦言。
事實上,中長期合同履約問題是本次交易會的熱門話題。李云卿表示,要切實保障中長期合同簽好、簽實。“我們將委托相關機構,開展履約情況統計,強化監管。對不履行合同的企業,采取調整運力、通知公示等多種措施進行懲罰。”李云卿強調。
記者看到,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關于推動2020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行相關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據具體情況,經鐵路部門確認運力的年度供需合同,日常中確屬很難執行的,經產運需三方同意,可進行交易。”對此,李云卿強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交易是2020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的創新舉措,有助提高中長期合同履約率,煤炭交易雙方應用好這一政策。
對此,有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要保證該創新舉措嚴格實施,必須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倘若合同中的煤炭能進行交易,難免為“低買高賣”提供空間,或成為不良企業謀利手段,相關部門必須出臺措施杜絕這類現象。
三成老礦區仍虧損
煤炭行業尚存多重挑戰
對于最近出現的“煤價偏高是煤電企業虧損重要因素”的觀點,本次交易會也有相關討論。
“本年度以來,電廠采購的煤炭入爐價比上年下降了48元/噸,所以,煤價對燃煤電廠虧損的影響很小。煤炭行業在虧損時,靠的是煤炭行業供應側結構性改革走出來的,所以煤電也應通過改革走出目前困難。”山西某煤企負責人表示。
這一觀點取得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梁嘉琨的認同。同時,他認為,現階段煤炭企業仍面臨多重困難。
“先要煤炭去產能退出煤礦的資產處置難。一些企業辦社會的職能移交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非常突出。關上退出煤礦的人員安置越來越難,亟待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梁嘉琨坦言。
川煤集團的一位負責人表達了相似觀點。“自去產能政策實施以來,川煤集團累計退出產能771萬噸,但所以帶來的巨額債務導致川煤集團至今不堪重負。”該負責人表示。
另外,記者了解到,目前煤炭企業的稅費負擔依然相當嚴重,煤炭企業的稅費類別多,增值稅稅負在10%左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稅稅費負擔重,有的企業資源稅是稅改前的兩倍多,公司內部新老礦井盈利水平不一,但又不能合并企業所得稅,導致一些企業一邊虧損一邊上交企業所得稅。
“一些老礦區煤企轉型困難。目前,還有三分之一的老礦區處于虧損狀態。”梁嘉琨強調。
以上是最新煤炭價格資訊,更多煤炭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煤炭價格走勢,煤炭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