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擁有國際競爭力的超級鋼鐵企業是我國從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選擇。經過并購重組的方式提升產業集中度,有助于改變過去中國鋼鐵產業“大產業小企業”,企業過于分散,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尷尬局面。近年來,中國鋼鐵企業也確實在兼并重組的路上奮蹄疾馳,獲得了一些成果。只是,在筆者看來,在新一波的并購大潮中,鋼鐵企業要警惕“規模焦慮癥”,不能抱著“產能‘增重’了就高枕無憂了”的想法去推動并購,相反,鋼企在并購重組的過程中,不單要規模“吃飽”,更要將“吃到嘴里”的產能“消化好”,僅有如此,兼并重組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過去的鋼鐵行業兼并重組過程中,規模上“吸睛”,但zui終“夢碎”的重組案例很常見。這其中zui擁有代表性的就是已經破產重組的天津渤海鋼鐵集團。經梳理分析,筆者發現,過分重視形式上的重組而忽視重組后企業之間內部的深層次整合,導致重組之后依然是“山頭林立”、各自為政,重組的效應難以發揮,是鋼企重組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杜絕相似情況再次上演,筆者認為,新階段鋼鐵并購重組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其一,鋼企重組不是“涮火鍋”。
適合自己的才是zui好的,鋼鐵企業重組也是如此,不是全部的“菜”都適合放到企業之前的“鍋”里面。在重組的過程中,鋼鐵企業可以依托本身產業鏈優勢,將重組目標鎖定在相同產業鏈上的企業,通俗點講就是收編“同行”,化對手為朋友,共同做大、做強原有產業鏈,提升市場集中度和競爭力。從這一點來看,寶、武重組強化集團在硅鋼領域的競爭優勢就是很不錯的例子。鋼企重組,zui忌諱的就是在“規模情結”的驅使下,以類別多樣化的名義將什么“菜”都往自己的“籃子”里面裝,zui終在重組的過程中失去原有的特色和競爭優勢。
其二,重組亦將成為企業補短板的捷徑。
比較多中國鋼鐵企業,尤其是民營鋼鐵企業,是以螺紋鋼等建材產品起家的,在科技創新等方面和特鋼企業存在明顯的差距。但是,由于市場等因素,近年來,國內不少特鋼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對于一些經營情況很不錯的企業來講,重組特鋼企業是其短時間內獲得技術提升的一個捷徑,有助于其在鋼鐵企業質量高發展過程中實現彎道超車。這一點,沙鋼重組東北特鋼、建龍入主北滿特鋼就是zui好的說明。
其三,寫好重組后的“后半場文章”。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重組,重組之后的企業發展結構重構都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僅有經過持續的整合—協同—創新—再造,探索出一條適合重組后企業發展的模式,消弭掉重組企業之間的隔閡和壁壘,才能使重組真正發揮1+1>2的作用。所以,并購成功并不是鋼鐵企業重組的完成,相反是一段新征程的開始。優化企業內外部資源結構,統籌全局,協同發展,這些重組后的“后半場文章”,是實現從合并到整合融合的關鍵。
(文章來源:中國冶金報,作者:周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