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錯峰生產是把產量降下來了,但是產能還在。倘若利用去產能基金把落后產能淘汰了,也不再批新建,如此產能就能降下來。企業的產能使用率就能達到合理的區間,保證生產的穩定。”內蒙古水泥集團總經理徐祥貴對記者說出這番話。
近些年來,我國水泥行業深受產能嚴重過剩之苦,而泛東北區域,更為突出。當一個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問題時,“設立去產能專項資金(基金)、爭取政府補貼支持”這步棋,一般會成為深受歡迎的以市場化方式解決去產能問題的重要手段。
但是,面對目前可參考的經驗有限、水泥去產能工作存在很多特殊性,以及基金建立過程自身比較繁瑣等問題,水泥去產能基金之路到底該如何走下去?在調查中,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了自己的思考。
各方積極獻策基金深受期待
截至2018年年末,東北和內蒙古自治區熟料產能過剩66%,水泥粉磨能力過剩76%,成為全國水泥產能過剩zui嚴重的區域。另外,該區域連續4年水泥全行業虧損,累計虧損204億元。在2017年和2018年全國水泥行業總體好轉的情況下,該區域仍然虧損39億元和60億元,成為全國唯一的連續虧損區域,本年度仍沒有向好跡象。
2017年年底,中國水泥協會發布《水泥行業去產能行動計劃(2018~2020)》(以下一般稱作《行動計劃》),其中,“設立去產能專項資金(基金),形成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組合的去產能機制”便是三項主要目標任務之一。《行動計劃》持續指出,該措施于2018年上半年正式啟動運轉,力爭在10個省區組建水泥投資管理公司,設立去產能專項資金。要爭取政府補貼支持,鼓勵各類創新籌措補貼專項資金的方法,用于淘汰落后和主動退出產可生產線及企業職工安置。
本年度年初,全國人大代表劉麗芬提交《關于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開展水泥產業結構調整試點的建議》表示,“希望經過依法化解水泥產能過剩、規范PVC熟料企業生產經營、暫停32.5等級水泥生產、產能置換政策與過剩程度掛鉤、動態執行錯峰生產、建立去產能專項調整基金等措施,使這一區域水泥行業在2020年扭虧為盈。”
圍繞人大代表建議,泛東北區域地方協會作出積極響應,為建立去產能基金建言獻策。
“劉麗芬代表建議建立去產能專項調整基金是符合實際的,可以說,建立去產能基金是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水泥行業去產能的必經之路,是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水泥行業眼前zui要緊的事情,務必抓住這個關鍵點,抓緊建立去產能基金。”內蒙古水泥協會會長劉鵬飛表示,本著市場化原則,去產能基金應當在存續企業增加的市場收益中選取,或爭取配套一部分政府補貼資金。該基金由稅務局代收,財政廳與工信廳制定規則并監管使用。
與劉鵬飛有同樣想法的,還有遼寧省水泥協會會長、山水集團副總經理、東北運作區總經理、云鼎集團董事長趙宏波。在他看來,創立去產能基金,是一條可以的路子。“從國家角度來看,創立去產能基金是政策上開個小口,讓行業探討出一條自己救自己的可行路子。”
前不久,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水泥協會聯合提出《關于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開展水泥產業結構調整試點的建議》,四地協會在操作方面持續提出設立去產能基金的細化建議:可采用退出產能由存續企業買單的方式建立去產能基金。在試點區域每噸水泥增加成本20元,交由政府財政管理。可以采取一次性簽訂退出協議,分5年支付的方式放大使用,加速過剩產能退出。
協會積極建言獻策的同時,大企業集團和平臺公司也積極籌劃,平臺公司負責人也表示出對建立去產能基金的期待,并為市場化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作出積極摸索。
本年度7月5日,內蒙古水泥集團有限公司向內蒙古自治區水泥協會提交《關于開展化解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加速行業脫困轉型創新發展試點的請示》(以下一般稱作《請示》),申請將該區列為“國家水泥行業壓縮過剩產能加速行業脫困和轉型發展的試點區域”。
《請示》圍繞水泥行業去產能工作提出了5條建議。其中,第四條“設立去產能專項基金,做好產能退出保障”指出,建議由自治區政府主導、自治區行業協會協助設立水泥行業“去產能專項調整基金”。該基金可由稅務部門從自治區內熟料、水泥生產廠家收取,用于去產能補貼,同時可以將內蒙古水泥集團公司作為去產能基金承載平臺,統一平衡已將經營權整合到集團內企業去產能的補貼標準和額度。經過有效的退出機制,真正將去產能工作落實到位,優化水泥行業結構和布局。
“去產能基金是以市場化手段,從根上解決產能過剩的方法。”調查中,地方平臺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政府只要可以其創立并制定一個規則,大家經過這個規則進行市場化去產能,而政府并不用拿出錢來運作。
由此可見,從行業協會到地方協會,從人大代表建議到水泥企業建議,經過建立去產能基金,以市場化手段去產能已成為共同的期待。但反觀現實,建立去產能基金的相關舉措卻遲遲未見落地。
面臨多重困難“靴子”很難落地
“去產能基金目前大家都很推崇,但真正創立有幾點困難。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基金的運作得有一個規則,這個運作是比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基金的開戶和征繳。”據以上平臺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明,去產能基金戶作為省級戶,需要到財政部備案并充分說明理由。
再者,水泥市場區域不同于行政區域,存在一個市場跨多個省區的問題,僅由單一省份開設去產能基金戶有局限性。鑒于水泥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性,不應當以省市為單位。再次,去產能基金專戶主要是兩條線,涉及收和支兩方面。“重點在收取上。我們曾建議可由稅務局收增值稅時收取,但務必有一定的強制性,需要同稅務局協調。”
在亞泰集團遼寧區總經理、云鼎集團總經理陳亞春看來,去產能基金是一個很很好的想法,但要達到“退的企業心平氣和,留的企業心服口服”,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第一,要落實去產能基金的管理問題。基金的建立、收取和運作均需要一個權威的政府部門出面負責并明確部門職責。第二,資金的收取問題,是從電費中收取還是從稅收中收取,需要討論確定。第三,要明確退出產能的選擇導向。由于水泥廠投資不等,少則五六億元,多則20多億元,而目前的新一代干法生產線產能都在2500d/t以上,沒有企業會主動退出,擇取出淘汰的生產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第四,退出企業的補償問題,這就牽涉怎樣補和補多少兩方面。
“當初遼寧省煤炭、鋼鐵的買斷退出均花費了大量資金,預期水泥行業也將如此。建議采取退出產能由存續企業買單的方式進行。”陳亞春表示。
趙宏波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有獨到的思考。
“現如今電費里面包含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附加費,可以在水泥產品中增加一個水泥去產能基金,作為基金收取的形式,形式可更多樣化。”趙宏波說,對于基金的監管,可以將其列入正常的基金監管序列,特別用于去產能企業的退出。基金的收取可由政府的財政部門、工信部門等帶頭,在留存企業的電費或其他費用中扣除一些費用建立一個基金池。而基金花銷對象的合理性,則要充分將市場監管與宏觀調控相組合,技術手段、環保手段等均要跟上,“缺指標的買指標,退出的企業給補償”。
除此之外,去產能基金到底應如何劃定征收區域,也成為重點之一。行業人士對此看法不一。
“要么全國,要么各省。”某大型水泥集團泛東北區域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于水泥的“腿”并不會受行政區域限制,跨省、跨區域過剩產能的沖擊無法避免,會導致針對一省一區域設立的去產能基金不能有效發揮更大作用。在這種現象下,繳納基金的企業會因為企業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享受到不等的利益。
“因而,要么以省為單位,即便有處于該省邊緣的企業無可杜絕地受到外省沖擊,也只能如此;要么以全國為范圍,以某一標準征收去產能基金。”該負責人持續說,“但這會形成還有一個問題,例如說京津冀區域多數是先進產能,去掉的數量就比較少,一些經濟不發達區域多數是落后產能,去掉的數量就多。就泛東北區域來講,還可以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區域為統一范圍劃分。但主要還是看政策給大家什么樣的預期。”
該負責人表示,在規則沒有建立起來的情況下要建立去產能基金還是很難。“務必要讓交錢的企業看到交錢的收益和導向,例如經過這個基金,3年到5年,可以去掉多少產能。”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泛東北區域水泥熟料生產能力達上億噸,哪怕將金額定為20元/噸,去產能基金也能達到幾十億元,要取得一定的去產能效果還是或將的。
“辦法總會有的,去產能基金亦是淘汰產能,zui核心的部分就是政府支持不支持。”在該負責人看來,要根治水泥產能嚴重過剩之“病”,“藥方”要分階段開。
首先,由政府先把淘汰的規則制定下來,準備淘汰什么樣的產能,從裝備、排放、能耗等指標去制定,定好后,所有企業都會去核算,可以淘汰多少產能,淘汰掉后可以給行業帶來多大的空間,核算完后,行業會形成一個預期。再者,提升標準,號召企業建立去產能基金。這時需要啟用去產能基金,讓那些需要技改才能生存的企業放棄技改,退出市場。
“政府消除一部分,行業消除一部分,市場淘汰一部分,這種方式是比較合理的,不能全靠去產能基金。”在該負責人看來,去產能基金實際是替政府買單,是錦上添花的方式,而非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當然,做到這些的前提是執法要嚴,要讓退出的企業確實沒有生存的空間。要達到真正的效果,關鍵要看執法到不到位。”
對去產能基金何時推出更為現實,前述地方平臺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目前環境下,大家都在賠錢,征繳基金應有困難。但等大家有一定收益后,執行起來應會相對容易一些。”
“這件事雖然很難,但反之說,越是難的事,倘若辦成了,對整個水泥行業都有利。我們為什么搞試點,就是愿意嘗試。”徐祥貴說。
(文章來源:中國建材報)
以上是最新水泥價格資訊,更多水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水泥價格走勢,水泥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