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農耕到現代農業,百年時間里農業技術突飛猛進,但環境、資源、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
如今,我們站在了一個需要變革的路口。如果繼續靠農藥化肥的模式,現代農業能支撐多久?
石化農業的落日余暉
在我們衣食富足的今日,是難以想象200年前人們曾就人類社會的悲觀未來而焦慮。1798年,英國人口學家、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在其著名著作《人口論》中提出:“人類注定要遇到饑荒,地球已經達到了承載力極限。隨著地球人口繼續拓展,我們將面臨無力生產充足糧食的格局!
他的結論所根據的是毫無爭議的歷史數據,獲得了全球資料的證實。這猶如一朵巨大的烏云籠罩在人類發展前進的道路上。
但是這股悲觀的陰云在隨后的100年內被兩位德國人打散。一位是著名的化學家,被譽為“化學農業之父”的李比希,另一位是化肥的發明者,化學家弗里茨·哈勃。
從農耕農業到石化農業
化學家李比希在目睹了化學對當時的工業革命產生的巨大影響后,發現無人去研究化學在農業中的運用。
于是經過幾年的“種地”實踐,1840年,李比希寫成了農業科學史上zui關鍵性的著作之《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運用》。
在此之前,人類的農耕只知經過草木灰和糞便有機肥能提高收成,但是不知其因此然。李比希揭示了這背后的奧秘,一個新的行業“化肥產業”因此誕生。
由于技術和資源問題,李比希時代只是解決了無機磷肥和鉀肥的工業化生產,化學合成氮肥的事情交給了德國另外一個化學家-弗里茨·哈勃。
1909年,弗里茨·哈勃實驗室傳出了一聲巨響,哈勃成功的從空氣中制作出氨(哈勃法合成氨)。這意味著農業中zui關鍵性的氮肥可以經過化學合成了,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到迄今為止,人類的農業模式也從傳統農耕模式漸漸轉變成工業石化農業模式(Industrial Agriculture)。
在隨后的100年,是化肥行業高速發展的一百年,是工業化石化農業高歌猛進的一百年,亦是地球人口爆發式增長的一百年。
石化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和損毀
不可否認,石化農業相比傳統農耕顯著提高了農業的產量,解決了人口極速增長所需要的糧食問題。
化肥產業帶動傳統農業跨入現代農業之后,它的特點并不僅是單單大量使用化肥,大規模單一品種機械化種植取代了小農模式,這種模式下病蟲害問題漸漸突出,化學合成農藥也開始在農業中大規模使用。
現代農業,即石化農業(Industrial Agriculture)是繼傳統農業之后,全球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石化農業耗用大量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和原料,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大規模單一種植,高度機械化、自動化。
這種現代農業模式在高歌猛進百年后漸漸暴露出很多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可連續性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從一點點的暴露,到如今已經越來越嚴重。
石化農業的可連續性問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惡化、全球變暖、極端氣候災害頻發,加上人類方方面面的認知提高,我們意識到石化能源使用是造成溫室氣體增加、全球變暖和氣候極端化的重要因素。在全球限制碳排放的大環境、新趨勢下,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需求石化能源之外的解決方案。
同時,即便是在石化能源的應用上,石化農業模式的能量轉換率也被學界所詬病。
未來人們該何去何從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石化農業曾經幫助人類打破發展魔咒,讓糧食產量成提高長,解決數十億的人口的溫飽問題。
但是爆發式增長的背后固然有科技的進步,但是也有透支環境資源的因素:微觀方面的有土壤地力的下降和有機質含量的減少,宏觀方面有全球氣候的變化。如今這些問題已更加嚴重。
當夕陽再次照耀在現代化的麥田時,我們應當深思,未來我們到底需要什么農業才能在環境優化、可持續的前提下滿足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呢?
以上是最新化肥價格資訊,更多化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化肥價格走勢,化肥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