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新研究和報告顯示,雖然未來幾年鋰和鈷等其他材料的回收使用率將迅速增長,但“第二生命”電池的潛在可用性不應被低估。
漢斯·埃里克·梅林(Hans Eric Melin)是總部位于英國的咨詢公司“循環能源儲存”的鋰電池生命周期管理專家,他之前曾對持續增長的電池數量以及材料發表過評論——該咨詢公司還表示,人們普遍低估了這一點。
本年度7月,梅林告訴我們,現階段回收的鋰離子電池中,超過70%是在中國和韓國加工的,材料的回收率“很高”,他的比較多發現都發表在瑞典能源署(Swedish Energy Agency)委托撰寫的一份報告中。
按照該報告預期,“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超過120萬噸的廢棄鋰離子電池被回收”。到那時,適用于世界電池供應鏈的可回收鋰的數量將相當于現階段鋰礦產量的一半,而到2030年,可回收鈷的數量將相當于現階段的四分之一左右。
電池的“第二次生命”很重要
在2019年至2030年期間,世界將使用近1000GWh的“再造電池和第二生命電池”,梅林告訴我們。有消息稱,“對于那些注意到時機的人,二次利用電池的市場是因而可見的。”雖然便攜式電子電池將是zui大的鋰電池應用范圍,但其中75%的電能來自循環儲能。10年后,從電動踏板車到公共汽車、叉車和卡車,所有電池均可以經過二次利用改造,為其他車輛或固定式儲能系統所用。”
預期中國將在鋰回收工作中占主導位置,并且到2030年可能占鋰電池廢物的約57%,因而中國也有可能推出“更加嚴格”的回收利用政策。
“我們可能快速就會從中國采購二次利用電池,作為新電池的取代品。這已經在一些南亞國家發生了。”
“倘若歐洲的玩家看不到這一點,我們可能快速就會把所有報廢的電動汽車電池出口到海外,如同我們在消費電子產品上所做的那樣。”
這些循環再用電池的平均價值預期為每千瓦時45美元左右,相當于在12年內達到價值450億美元的市場,雖然“循環能源儲存”公司預期,隨著比較多的電池將逐漸達到其使用期限,超過50%的市場可能在這12年的zui后三年中產生。
獲得諾貝爾獎原因
當被問及因約翰·古德諾(John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漢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明(Akira Yoshino)zui近因發明鋰離子電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梅林說,電池產品的高度可回收性以及適合性仍然經常被人們忽略。盡力實現其二次利用的目的,讓其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術,“用于可可持續發展和緩和氣候變化”。
“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以及針對不同任務進行拓展和優化的性能是它如此偉大的原因。”我們基本上可以把相同的技術用于從微型耳機、電動汽車到儲能系統等任何東西上,這表明它是多么的靈活。這些能力讓其成為運輸和能源生產脫碳的關鍵,如同它使移動互聯網本身提供了可持續的利益,如汽車共享、電子商務和之前實體產品的數字化,”梅林說。
“因為它的長周期壽命,它事實上比比較多用于其他應用設備的使用超長壽命。這是我們之前從未見過的。zui后,它是高度可回收的,我們今天已經在市場上銷售的新電池中使用回收材料。事實上,我認為鋰離子電池是我們使用的zui可循環的產品之一。”
(原文來自:世界能源 中國新能源網綜合)
以上是最新電池價格資訊,更多電池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電池價格走勢,電池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