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

<">

中文字幕一级_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_在线国产网站_玖玖国产精品视频

免費發(fā)布信息
當前位置: 天賜網 » 資訊中心 » 農化市場 » 行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農藥企業(yè)新機遇:防治小麥赤霉病有效制劑缺乏!

http://www.panbaiduyun.com 天賜網 發(fā)布日期:2019-8-17 9:10:06   來源: 作者: 我要投稿
關鍵詞:小麥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在全全球廣泛發(fā)生,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從幼苗到抽穗均可受害,其中影響后果嚴重是穗腐,是小麥中危害后果嚴重的病害之一。該病由各種鐮刀菌引起。有無性態(tài)禾谷鐮孢,燕麥鐮孢,黃色鐮孢,串珠鐮孢,銳頂鐮孢等半知菌亞門真菌。其中禾谷鐮孢菌致病力最強。有性態(tài)為玉蜀黍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小麥赤霉病不單影響小麥產量,造成減產絕收,并且減少小麥品質,使蛋白質和面筋含量減少,出粉率減少,加工性能受到明顯影響。此外,赤霉病病原菌可以產生三級致癌物即嘔吐毒素DON,對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嚴重感染此病的小麥不能食用,堪稱小麥“癌癥”。

已登記的制劑產品中缺少有效防治病害品種

現(xiàn)階段培育種植的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病性廣泛較差,藥劑防治仍然是減少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程度的關鍵。據中國農藥信息網報告顯示,現(xiàn)階段我國登記用于小麥赤霉病的制劑產品共307個(截至2019年3月),其中登記數量較多的為甲基硫菌靈(61個)、多.酮(35個)、戊唑醇·咪鮮胺(32個)、多菌靈(31個)、戊唑醇·多菌靈(18個)、福美雙(12個),占到了總登記證數量的61.56%,涉及有關的活性成分有30種,主要為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戊唑醇、咪鮮胺、福美雙、三唑酮、氟環(huán)唑、己唑醇、硫磺、井岡霉素、烯肟菌酯、氰烯菌酯以及2019年最新批準的丙硫菌唑等。

從登記產品結構來看,產品主要集中在多菌靈及其復配,甲基硫菌靈及其復配,戊唑醇和咪鮮胺復配,面對日趨嚴重的赤霉病病害,缺少有效防治該病害的登記品種。氰烯菌酯因專門防治小麥赤霉病、大幅下挫赤霉毒素而深受市場熱捧,一舉成為政府采購項目中的“常客”。還有2019年最新批準的葉菌唑,丙硫菌唑及其復配,據研發(fā)結果證明,這些新成分擁有很高的藥效,未來也會成為小麥赤霉病市場上的熱點推廣產品。

從登記企業(yè)的結構看,在這307個登記產品中,國外公司中只有日本曹達株式會社登記了2個甲基硫菌靈的單劑產品,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登記了戊唑醇和咪鮮胺復配產品,拜耳公司登記了戊唑醇和肟菌酯復配產品,其他以先正達為首的跨國公司未登記任何一款專門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產品。雖然,我們還無法揣測跨國公司的營銷策略,但是就防治我國小麥赤霉病市場來看,各公司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搶先占據防治小麥赤霉病藥劑的市場占有率。

主要殺菌劑品種

多菌靈

多菌靈是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對很多子囊菌、半知菌有效,因而對小麥赤霉病有著較高的防治效果,是最早防治赤霉病的傳統(tǒng)藥物,使用壽命久遠,農戶認可度高,且低成本。

由于長期、單一、循環(huán)利用多菌靈,致使赤霉病對多菌靈的抗性持續(xù)持續(xù)提升,效果變差。據有關農業(yè)專家試驗,用50%多菌靈100g/667m2,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不到70%。其次,多菌靈能明顯提振病菌產生DON毒素,使其抗性菌株產毒能力更強。此外,小麥穗期使用多菌靈,籽粒中多菌靈殘留量大,影響小麥的品質。

甲基硫菌靈

甲基硫菌靈與多菌靈一樣,同是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它在植物體內可以轉化為多菌靈,干擾病菌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產生,影響細胞分裂。因而其防治機理與多菌靈相似,但與多菌靈相比,內吸性強,持效性較長。對于已經染病的植株來講,防治效果好于多菌靈。

與多菌靈存在一樣的問題。長期單一使用易產生抗性并與苯并咪唑類殺菌劑有交互抗性。

咪鮮胺

咪鮮胺可以抑制麥角甾醇生物合成,擁有保護和鏟除作用,對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各種作物病害有顯著防效。對土壤內有益生物低毒,但對某些土壤中的真菌有抑制作用。重點用于水果防腐保鮮及種子處理,防治瓜果蔬菜炭疽病和斑病類(葉斑病,褐斑病等)。

其實登記在小麥赤霉病的咪鮮胺單劑較少,但其與戊唑醇復配卻是現(xiàn)階段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推廣產品,登記廠次為31,排在第三。試驗結果證明,戊唑醇·咪鮮胺25g/667m2處理的病穗率、病指的防效分別為91.46%、91.12%,顯著高于咪鮮胺50g/667m2處理的病穗率防效75.64%、病指防效80.61%。

戊唑醇

戊唑醇同咪鮮胺一樣,是麥角甾醇合成抑制劑,對白粉病,銹病等病害有很不錯的防治效果。戊唑醇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有效適合藥種,拜耳已將430g/L戊唑醇懸浮劑和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劑登記防治小麥赤霉病。多項藥效試驗證明,單獨使用戊唑醇、氟環(huán)唑等三唑類藥防治小麥赤霉病,需要在很大劑量下才能取得較好防效,其藥效隨用藥量強化而極顯著上升,但過量用藥有可能會抑制小麥生長,影響小麥灌漿結實。一般將其與咪鮮胺、氰烯菌酯、噻霉酮等藥混用,這樣可減少戊唑醇的用量,對小麥安全性較好,防效更穩(wěn)定,使麥粒中DON毒素含量顯著減少,提升小麥品質。

戊唑·咪鮮胺近年來已成為登記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流行藥種,合理使用對小麥赤霉病有優(yōu)良的防治效果,藥效可達80%以上,同時對小麥白粉病、銹病也有不錯的兼治效果。就現(xiàn)階段相對單一的赤霉病防治藥劑市場來看,該產品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理想藥劑之一。

氰烯菌酯

氰烯菌酯是氰基丙烯酸酯類化合物,是鐮刀菌屬(Fusarium spp.)專化型殺菌劑。它能強烈抑制鐮刀菌屬中禾谷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病原菌的菌絲生長。在小麥赤霉病防治范圍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不單有效,還能大幅下挫DON毒素。研發(fā)表明,氰烯菌酯的使用可以將赤霉病指數和霉菌毒素水平減少80%以上,使得谷粒中毒素含量完全達到國家和全球標準,保障了食品安全。其次,氰烯菌酯還通過大幅下挫超氧自由基、減少過氧化產物MDA(丙二醛)、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延緩作物衰老、增長葉綠素等,來提升作物的抗逆性,提升作物產量。大田試驗表明,氰烯菌酯可提升小麥產量13%以上。此外,氰烯菌酯用藥低成本,用藥后小麥籽粒飽滿賣相好,增長了農民的收益。

由于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防效高、效果穩(wěn)定、減少毒素水平,提升作物的抗逆性等亮點,使得該產品成為了現(xiàn)階段防治小麥赤霉病最流行的替代藥物。但氰烯菌酯作用位點單一,選擇性強,存在一定抗性風險。2017年浙江已有報道25%氰烯菌酯乳油對小麥赤霉病防效不理想,病指防效為51.6%。由于氰烯菌酯是鐮刀菌屬專化型殺菌劑,對其他腐霉病,白粉病等防效差,如若不配合其他藥劑使用,會影響麥穗生長發(fā)育,麥穗發(fā)黑發(fā)霉,品相較差。氰烯菌酯是我國創(chuàng)制農藥之一,由江蘇農藥研發(fā)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及登記,但因其專利原因,其他公司生產有限,這也是該活性成分登記數量不多的原因之一。氰烯菌酯最早的產品于2012年登記入市,可見該產品才剛剛進入市場,且與三唑類產品如己唑醇、戊唑醇等復配可減緩抗藥性的產生,因而,該活性成分在防治小麥赤霉病市場上極具潛力,尚待持續(xù)產品研發(fā)。

丙硫菌唑

丙硫菌唑為甾醇脫甲基化(DMI)抑制劑,它不單擁有很不錯的內吸作用,優(yōu)良的保護、治療和鏟除活性,并且持效期長。大量的田間試驗結果證明,丙硫菌唑不單對作物擁有優(yōu)良的安全性,防病治病效果好,并且增產明顯。因其廣譜殺菌特性,幾乎可以防治麥類作物的所有病害,因而有試驗者研發(fā)其對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效,田間藥效試驗表明,25%丙硫菌唑可濕性粉劑防效均在80%以上,防治后小麥乳熟期和成熟期病穗率變化不大,增產作用顯著,并能大幅度減少籽粒中DON含量。以25mL/hm2劑量在小麥上噴施48%丙硫菌唑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效果好于25%氰烯菌酯180mL/hm2,明顯高于50%多菌靈750g/hm2。

現(xiàn)階段,在最新公示登記的防治小麥赤霉病產品有四個,其中含有丙硫菌唑的產品就占三個,并且據了解,丙硫菌唑田間試驗中的項目十分多,可見該成分未來在小麥赤霉病上必有一席之地。

葉菌唑

葉菌唑與丙硫菌唑存在同樣的作用機理,區(qū)別在于該活性成分的順反異構體都有高活性。與傳統(tǒng)殺菌劑相比,劑量極低而防治谷類植物病害范圍卻很廣,還可以調節(jié)油菜生長而使其增產。

對于該活性成分在小麥赤霉病上的研發(fā)也僅限于藥效試驗,且報告數量并不多。有研發(fā)表明,6%葉菌唑水劑對小麥赤霉病有很不錯的保護和治療作用,與多菌靈相比,用量較少,防效高,同時兼治小麥條銹病與其他葉部病害,是防治小麥病害的有效藥劑。且葉菌唑在國外也有有效、安全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有關報道,可顯著減少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另外,研發(fā)60%葉菌唑·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極佳和對小麥生長的安全性較高。結果證明,60%葉菌唑·福美雙可濕性粉劑900g/hm2分別在初花期和灌漿初期噴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達到94.33%,效果十分顯著,并且對小麥生長安全、無藥害。這些文獻研發(fā)說明葉菌唑對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效還是十分顯著的,且已有廠家成功登記了8%葉菌唑懸浮劑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因而可以深入研發(fā)并登記其有關產品用于防治赤霉病。

氟唑菌酰羥胺

氟唑菌酰羥胺是SDHI類殺菌劑,據先正達聲稱,氟唑菌酰羥胺是所有化學組別中對葉斑病和白粉病活性最高的,且突破性的防治谷物上由鐮刀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麥赤霉病等。試驗結果證明,對禾谷鐮孢菌顯示出較高的室內活性且田間防效卓越(防效高達90%),同時還能減少小麥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減少55.09%)及提升小麥產量(增產效果127%~135%)。因而可作為生產中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備藥劑,擁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現(xiàn)階段,美國已登記氟唑菌酰羥胺+丙環(huán)唑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但該活性成分在我國仍未登記,僅瑞士先正達申請該產品登記在小麥赤霉病(SY201502694),且有較長的專利保護限制(中國專利至2029年11月30日),短時間內其他公司還不能將該產品投放市場。

鑒于小麥赤霉病防治的常用藥劑多菌靈在部分區(qū)域已產

生抗性,且能提振小麥產生毒性DON,影響小麥的品質,急需尋求優(yōu)良的替代藥劑。現(xiàn)階段,市面上比較認可的是選擇戊唑醇與咪鮮胺的混劑以及氰烯菌酯的有關混劑產品。通過不同活性成分的復配,是防治小麥赤霉病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同時可以延緩藥劑抗性的發(fā)展。氰烯菌酯在小麥赤霉病上面有著特強的專一性,與其他產品賣點不同,要與之競爭抗衡,實有難度,但該產品和三唑類產品(戊唑醇、己唑醇、氟環(huán)唑等)擁有很不錯的互補性,增效性,所以,可選三唑類與之復配進行篩選試驗。除了三唑類,也可以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如吡唑醚菌酯等),SDHI類殺菌劑(氟吡菌酰胺等)入手,尋找對小麥赤霉病有效的復配產品,作為防治小麥赤霉病藥劑的強力補充。

(作者:江蘇七洲綠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錢蘭娟、李寶、許永進、喬雪梅)


以上是最新小麥價格資訊,更多小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小麥價格走勢,小麥產業(yè)動態(tài),請持續(xù)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免責聲明】天賜網對以上發(fā)布之所有信息,力爭可靠、準確及全面,但不對其精確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證,僅供參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天賜網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小麥相關資訊
熱點關注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