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當選全球十大思想者
說起馬云,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吹牛逼。的確,馬云是個愛表達自己的企業家,
這幾年,馬云吹了無數的牛,比如“手機會消失”、“一天十億包裹”、“未來房價如蔥”、“未來人類一天只需工作4個小時”,甚至在國際上吹噓“阿里巴巴將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解決1億人的就業,服務20億消費者”。。。
沒想到,到處吹牛的馬云竟然因此成為全球十大思想者。
近日,極具國際影響力的著名雜志《外交政策》選出了過去十年全球十大思想者榜單,馬云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人,且位列第三,僅次于兩位政治人物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前任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現任世界首富貝佐斯之前。
雜志評論稱:很少有人聲稱已經改變了世界,但馬云可以。他以一己之力,不僅令整整一代中國人接觸到了國內外市場,為所有人提供了商業機會,令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領先世界,更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幫助一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一個超級大國,馬云的阿里巴巴展示了一家公司如何可以幫助一代人擁抱互聯網商業機會。
這個評價,對馬云來說當之無愧。
上個世紀90年代,都還沒幾個中國人聽過互聯網這個東西時,馬云已經在互聯網創業,那時候他說,不希望以后中國人一打開電腦,全是外國的東西,沒有中國的東西。但那個時候,沒有人相信馬云,都認為他是騙子。
在北上尋找機會卻失敗后,馬云坐在出租車里,眼含熱淚地說:我不成功,會有人成功的,但首先一點,我希望中國人早點成功。
還好,馬云成功了,阿里巴巴成功了。
阿里巴巴在物流、支付、云計算等領域的探索,打造出一套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基礎設施,幫助中國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強國。
更重要的是,馬云作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堅定倡導者,憑借自身的國際影響力,提出了eWTP(全球電子貿易平臺),把“中國理念”這一舉世公認的思想結晶,即對世界科技創新發展的中國式的思考傳遍世界,并被國際社會所吸納。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云當選十大思想者當之無愧。
其實從阿里巴巴創辦的初衷也可以看出,馬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基于他對未來的思考,對互聯網社會的想象。
如今,20年過去了,馬云對未來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對個人、企業、社會問題,甚至于國家發展。
不敢說馬云對未來的想象一定是正確的,更不敢保證這些思考可以創造出下一個馬云,但至少它能讓我們思考,未來是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不要畏懼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趨勢是不可擋的,這種東西你沒有辦法停止它,你只能擁抱它,改變自己,適應它。”
必須要承認的是,每次高科技的誕生必然會對人類產生巨大的沖擊,有好處也有壞處。比如火車剛剛誕生的時候,人人都討厭,因為它讓挑夫失業了;但與此同時,鐵路的出現至少增加了兩百多萬的鐵路工人。
人工智能也一樣,在未來機器一定會頂替很多人的工作,事實上,很多工廠都已經變成了“無人工廠”。但是,隨著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等的流行,操控、修理無人設備的崗位也隨之產生,特別是修理。
如今機器人剛剛誕生不久,功能并不穩定,經常出錯,日本的亨娜酒店曾以雇傭243個機器人服務而聞名,如今超過一半的機器人皆已被辭退,原因就是它們制造的麻煩比承擔的人類工作還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今的機器人還遠遠稱不上可以取代人類,這也給了我們時間去準備,以適應未來的社會。
總之,科技的發展一定會帶來更高工資的職業,但它一定不會屬于恐懼未來、不思進取的人。
教是教,育是育教育更在于育
“教育是兩個概念,教的主體是老師、學校,但是育的主體是家庭,家長得參與進來。但現在的孩子讀書很好,但是做人的道理各方面差了很多,這是育沒有做好。”
知識是可以傳授的,是要勤奮努力學習的。但文化是玩出來的,音樂、體育、美術這些東西,讓一個孩子真正成為一個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
玉華對此再贊成不過了,事實上,我們觀察身邊的人會發現,有出息的年輕人在學生時代都特調皮,特別會玩,而那些循規蹈矩、成績拔尖的學生往往畢業后都只找了一份所謂穩定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百年,由于工業的發展,人類慢慢開始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開來,從原來每天工作16個小時,到如今一周工作5天,一天8小時,未來一天只上4個小時的班也未嘗不可能。
到那時候,人類有大把的時間,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階段,可能只會培養一批和機器人搶工作的人,但事實上,人類是不可能比得過機器人的,人類也沒必要和機器人比。
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應該是培養能去做有價值的事情的人,做人類應該去做的事情的人。
企業要為未來定標準不要只盯著競爭對手
“今天的時代是對未來的時代,今天大家都剛開始起跑,未來的競技,如果是一萬米跑步的話,大家都跑了十米左右,別看邊上的人是你的競爭對手,跑三千米以后,才知道誰是競爭對手。”
但遺憾的是,我們的中國企業基本上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看別人手機賣得好,找水軍黑;看別人汽車賣得好,使勁黑......黑競爭對手這個手段幾乎在中國任何的商業形態都可以看到。
曾經有段時間“中國為什么沒有百年企業”這個話題很熱,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商業競爭環境有問題:企業永遠想著的都是怎么壓縮成本,甚至不惜降低質量,用低價來打壓競爭對手。
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技術日新月異,三年前的機器人到現在已經過時,手機半年一更新,如果企業只一味盯著競爭對手,注定很快就會被淘汰。數據顯示,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不到3年,存活10年的不到5%。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權力不是強權,而是定義權,定標準的權力,這個標準是面向未來的標準。
所以,企業多花一點時間在客戶上,在未來上,比多花點時間在競爭對手上要來得重要。
彎道超車容易翻車,應該彎道換車
“彎道超車是容易翻車的,而人家在前邊也不會給你彎道超車。所以我們要換道超車,在另外一個道上和別人競爭。”
"彎道超車",原本是賽車上的一個術語,指參賽車手在拐彎處比直線跑道上更易超越對手,是屬于超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如今被用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彎道"被理解為社會進程中的某些變化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關鍵點。
但是,在馬云看來彎道超車容易翻車,二來對手在前面也不會給你彎道超車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換道超車,在另外一個道上和別人競爭。
這點適用于企業,但更應當用在城市的發展上,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發展。
有一些貧困縣想盡一切辦法引進一些企業來,但這樣并不靠譜,因為就算引進一兩家企業,它的鏈條沒有,生產環境也沒有,這樣是做不起來的。所以貧困地區一定要發展自己的特色,在未來,綠色農業大有可為。
另外一些發展的城市想盡辦法吸引大公司的總部,但是在馬云看來,不如培養中小企業,把它們培養成為大公司。但遺憾的是國內沒有一個城市歡迎小企業、創業企業入駐。
馬云還舉例說,一開始,阿里巴巴在北京是“nobody”,在上海更被看不到。而在杭州就變成了“獨養兒子”,19年之后,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去年在杭州納稅1000多個億。
結語
今天的中國處于一個變革期,人人都焦慮,都浮躁。對此,馬云也有忠告,“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你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也得不到,最重要的是學會放棄。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希望站在馬云的肩上,我們能夠看得更多,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