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级_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_在线国产网站_玖玖国产精品视频

免費發布信息
當前位置: 天賜網 » 資訊中心 » 成功故事 » 正文

大學生夫妻賣房回鄉創業年收入80萬元

http://www.panbaiduyun.com 天賜網 發布日期:2018-12-24 18:08:44   來源: 作者: 我要投稿

在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不愿種地的大背景下,安徽省蕪湖縣卻有一對大學生夫妻,賣掉了城市里的房子,回農村創業種地。盡管遭遇父母和鄉鄰的不理解,但他們卻用農業技術,讓鄉鄰們見識了什么叫“科學種田”。農民每畝地年收入不到2000元,他們夫妻倆的每畝地,年產值卻高達1.5萬元,是鄉鄰們的六七倍,這也讓有著50年種地經驗的父親自嘆不如。夫妻賣房回鄉創業種地 年收入79萬元

大學生夫妻賣房回鄉創業年收入80萬元
賣房回鄉創業,年收入五六十萬元
梅萬付是蕪湖縣花橋鎮花橋村人。1999年從淮南聯大畢業后,先后在浙江的幾家企業打工,他從業務員做起,很快升為區域經理、銷售總監、公司副總。2005年結婚后,雖然夫妻倆的薪水頗高,在溫州還買了房,但考慮到在外面只是替別人打工,況且老人只有他一個兒子,在妻子的建議下,2007年兩人決定回鄉創業。
 
他們賣掉了溫州的房子,再從親戚朋友同學那里借來一些資金,走上了創業之路。2007年底,他成了天津一家獸藥的安徽總代理,并常住宣城拓展市場。由于營銷得力,2007年至2010年這三年間,他們的信譽度越來越高,知名度越來越大,銷售額也逐年增加,3年內,他所代理的產品就在本地市場占有率上升到了前三甲。到了2010年,夫妻倆的年收入達到了五六十萬元。
 
一次偶然的機會,妻子馬榮花在學駕駛期間,巧遇蕪湖縣農委副主任,獲悉蕪湖縣發展蔬菜基地,政府扶持菜籃子工程,以及蕪湖縣正在實施土地流轉,夫妻倆經過考察后,萌生了回鄉種植蔬菜的想法。
 
大學生回鄉種地,遭到親鄰不理解
2010年,蕪湖縣出臺了土地流轉政策。花橋鎮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導,鎮里多年來一直想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這條路上給農民增收創收,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可是苦于沒有資金沒有投資者,農村產業化發展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夫妻倆先在本村周圍流轉了154畝土地,加上購買農資、投資基礎設施,第一年就投入了70萬元。
 
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邁出農門后到了城市里工作,積蓄已有幾十萬元,生意做得好好的,為何非要受苦去種地呢?對于梅萬付夫妻倆的行為,父親梅旺壽十分不理解:“你種地,還能種得過我嗎?我種了一輩子的地,好不容易把你培養出去了,現在又回來做老本行了。”
 
梅旺壽自然有他的道理,到2010年時他已種了40多年的地,也沒有發財,而且種地是一項非常苦的活,兒子兒媳婦何苦要干這個呢?那段時間,梅旺壽都成了村里人笑話的對象,一向愛出去串門的他,一連好多天都不出門。村民們也不理解,嘲笑梅萬付流轉了這么多土地,馬上要成“地主”啦。就連妻子的娘家人,也是專門從河北過來,找到他們,反對他們干這個。
 
但梅萬付夫妻倆清楚,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科學種植肯定能有收獲。夫妻倆覺得,有國家農業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扶持,加上他們的努力和科學種田,一定能闖出一條路來;只有把地種好了,種出個樣來,才能打消父親和鄉鄰們的疑慮。
 
科學種田,讓村民刮目相看
流轉了土地后,夫妻倆一頭扎進了大棚里,種上了無籽西瓜苗等。2011年2月,栽下去的西瓜苗長期不見長,當地百姓斷定這些西瓜苗肯定不行了,建議把這些西瓜苗拔了。但是梅萬付沒有放棄,通過上網查資料、向專家請教、到種植無籽西瓜技術成熟的公司實地考察,發現自己是技術上不過關,錯誤施肥,導致黃苗期過長,采取勤澆水、少澆水、不定期適量施肥的辦法,讓西瓜苗成活了過來,而且還是高產。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他收獲的喜悅,梅萬付開著自己的運貨卡車,到處笑瞇瞇地給鄉親們送西瓜。
 
種了一輩子地的村民們沒有想到,兩位大學生種西瓜,竟然還要“整枝”、“打頭”,一棵西瓜秧上,正常可以結七八個西瓜,但梅萬付只留兩個藤子,一個藤子負責供應養分,另一個藤子負責只長一個西瓜。對此,別說村民了,就是父親也很不理解。按照村民的傳統做法,恨不得西瓜秧上長很多藤子,能長20多個西瓜才好呢。因此,當梅萬付讓工人們整枝、打頭時,工人們不理解更舍不得。“實際上,長10個瓜,還沒有我一個瓜大;瓜大后,價格也就上去了”,梅萬付說。事實勝于雄辯,當大家看到一棵瓜秧只長一個又大又甜價格又高的大西瓜時,大家對梅萬付夫妻倆才佩服起來。
 
村民們種冬瓜,都是讓冬瓜睡躺在地上;梅萬付種冬瓜,卻是讓冬瓜吊著長。原來,冬瓜平時貼在地上,貼地的一面有“傷疤”,而且口感差;梅萬付在大棚里豎起了架子,讓冬瓜吊著長,冬瓜四周很均勻,外觀好、口感好,而且個頭也不差,吊著的冬瓜要比躺著的冬瓜每斤要貴0.2元呢。而且,吊著長的冬瓜,節省了空間,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村民們一畝地能出七八千斤的冬瓜,最多能出1.2萬斤;而梅萬付的一畝地,要出1.6萬斤左右的冬瓜。
 
流轉土地538畝,去年純收入79萬元
目前,梅萬付夫妻倆已經流轉了538畝土地,其中大棚地有220畝,2014年共產蔬菜478萬斤,年產值630多萬元,扣除各項費用后,去年純收入79萬元。
梅萬付負責企業管理和營銷,妻子是河北農業大學畢業,負責田間技術,夫妻倆珠聯璧合,用事實說話,讓村民們刮目相看。同樣是種西瓜,村民們一畝地產4000-5000斤,價格低、質量不好;但梅萬付一畝地卻產7500-9000斤,而且口感好、價格高。
 
除了提高產量外,梅萬付還善于打“時間差”。以花菜為例,他們種植的有機花菜,今年上市時間為3月28日至4月15日,這時市場上沒有貨、價格高,每斤賣到3.2元;而村民們的花菜,要到4月20日后才上市,這時市場上供應充分,價格也掉到了1.3元/斤。通過科學技術,梅萬付讓花菜提前上市20天,就賺了個盆滿缽滿,光這一茬花菜一畝地的收入就是1.5萬元——要知道,一畝地一年可以種兩茬花菜和一茬茄子呢,照此推算,他這一畝地年收入至少要3萬元。
 
同樣是一畝地,普通農民一年種水稻、小麥共兩茬,每畝毛收入約為2600-2700元;而梅萬付種大棚蔬菜,平均畝產值為1.65萬元/畝,至少是村民們的五六倍,這也讓種地50年的父親不得不佩服起來。
推廣農業技術,帶領鄉鄰共同致富
由于梅萬付大棚里產出的豇豆、西瓜等蔬菜水果,不管產量還是品質都是一流的,當地老百姓都沒見過,而且這些產品不止能賣個好價錢,還不愁銷路呢,于是很多百姓開始主動向他請教科學種植的技術,他也不嫌麻煩,一遍一遍地教,他成了當地農業產業化項目帶頭人。
 


2013年5月,他成立了蕪湖縣能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31家農戶開展蔬菜種植業,給他們提供種子選育、生長管理及產品銷售一條龍服務,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之路。2014年,這些農戶的收入都比2013年翻了一番。很多農戶看到了發財致富的新路子,不僅開展露天蔬菜種植,而且準備和他一樣開始投資興建鋼管大棚。在他的帶動下,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
 
2014年,梅萬付的公司固定資產已過千萬,同時公司也被評為“蕪湖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在,他的蔬菜主要銷往蕪湖長江市場園、合肥周谷堆市場、南京眾彩批發市場以及蕪湖縣的批發市場,他還在蕪湖縣設立了蔬菜直營店,并供應蕪湖多個高校、企業的食堂。

【免責聲明】天賜網對以上發布之所有信息,力爭可靠、準確及全面,但不對其精確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證,僅供參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天賜網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相關資訊
熱點關注
最新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