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级_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_在线国产网站_玖玖国产精品视频

免費發布信息
當前位置: 天賜網 » 資訊中心 » 農業市場 » 分析預測 » 正文

2019年下半年玉米市場分析與展望

http://www.panbaiduyun.com 天賜網 發布日期:2019-6-28 11:20:23   來源: 和訊網 期貨日報 作者: 我要投稿

  現在,我們從三個階段來推測影響玉米市場的因素及演變。

  至9月收割前,國儲拍賣仍將有序進行;同時,疊加新小麥上市。這將極大改善前期偏緊的供給狀況。與此同時,消費方面沒有亮點。飼料企業采購因疫情而持續低迷,三季度或是消費最差時候;另外,深加工企業淀粉庫存高企,且部分處在加工虧損狀態。若是在此其間,國內玉米生長狀態尚可,那么,在期貨溢價和倉單高企下,大連玉米缺乏向上推動的力量;相反,振蕩回落和調整是最可能的路徑。

  從9月至11月份,國儲拍賣結束,此時新玉米集中上市。由于農產品(000061)上市具有一次性特點,因而集中供給將導致市場亦易于出現階段性銷售壓力。與此同時,也存在兩方面積極因素。一是國儲可能在低位開始采購以補充庫存;二是生豬存欄開始穩定,因疫情得到控制。如此,9月至11月份大連玉米或表現為尋底狀態。

  從11月至來年3月,這段時期在歷史當中是以上漲為主(去年是反季節的)。當玉米上市的壓力部分消化后,國家儲備庫會在低位進行托市收購;同時,冬春之季是玉米傳統的采購與生產旺季;因此,11月至來年3月在整體庫存下降、產需存在缺口的情況下,大連玉米有望進入一輪傳統的上漲之中。

  玉米下半年分析與展望:夏秋回落尋底,冬季又“逢春”下載App閱讀本文更深度報道

  步入季節性回落的窗口中

  在歷史波動中,大連玉米期價在6月前后形成高點的規律較為明顯。這是因為:小麥上市季節,因其可替代玉米飼料而構成壓力,尤其今年是豐產;隨后8、9月份,若是玉米生長正常,那么,后期收割及銷售的壓力將逐漸演變成現實。

  以玉米指數為例,今年是5月29日漲至一個階段性高點(2035元/噸)。如今,在期貨高溢價、政策糧拍賣、小麥收割季節的壓力下,大連玉米正處在一種季節性波動式下跌的過程中。

  其他方面的利空因素有:1.中美貿易戰出現曙光,6月28日G20峰會是關鍵時間點。2.巨量倉單如何消化?6月24日大商所還有84萬噸注冊倉單;對1909合約構成較大考驗。3.若是玉米收成正常,那么,在秋季新玉米上市之際,市場因一次性供給而變得十分寬松。

  重要事件分析

  1.中美貿易談判及外盤對市場的影響

  近日,中美兩國首腦進行了電話溝通,貿易談判再度復活。由此,人們期待G20峰會上中美之間達成某種協議。若是達成協議,那么,市場擔心過多的玉米及替代品將進入中國。

  當貿易障礙拆除后,對于大連玉米市場的利空有兩種級別。第一種,在進口配額內,中國取消對美進口谷物的25%額外關稅,那么,當替代品及CBOT玉米的價格低于國內港口價格時,擴大進口量將是顯而易見的。第二種,是取消進口配額(720萬噸)及關稅。若是如此,那么,中國與美國相關商品的進出口通道將完全打通,價格趨于聯動且一致。這種可能性不大。

  現就CBOT玉米的走勢做一個簡單的推測:

  今年美國玉米播種面積減少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因天氣潮濕而推遲了播種時期。據6月23日公布的數據,美國玉米種植率為96%,而往年這個時候播種基本結束了。最終面積數據,USDA將在本月底公布。

  技術上,CBOT玉米月線圖顯示:長達四年的低位區間已經向上突破,底部結構成立。此輪上漲是從5月中旬(低點343美分/蒲式耳)開始,當前在460美分/蒲式耳一帶整理。按此價格測算,在沒有25%的額外關稅下,美國玉米的進口完稅成本約在1900元/噸以上。因此,即使中美貿易戰結束,其對大連玉米的利空作用也大打折扣了。

  在美國玉米面積減少的前提下,當秋季收割之時,產量下降與外銷需求回升將再度推升期價。從技術分析看,CBOT玉米年底將升到550美分/蒲式耳以上。

  2.國儲拍賣及庫存演變對市場的影響

  自3月底至5月底,大連玉米市場出現了一波顯著的上漲行情。其動力主要是:余糧見底,流通糧少,市場供給主要集在貿易商。可以說,是因為“青黃不接”造就了這波上漲。這導致了下游消費企業不得不提高玉米的采購價格。

  然而,自5月底以來,政府開始有序的臨儲玉米拍賣,每周提供400萬噸拍賣額度。因政策糧介入,市場緊張情緒得到了有效緩解。例如:6月20日,臨儲玉米投放397萬噸,成交均價1676元/噸,成交率下降46%。另外,自拍賣以來,已經累計成交1401萬噸,成交率平均為70%。由此可見,采購企業參與拍賣的熱度逐漸下降,成交價格也有所回落。因政策糧介入,玉米市場從供給偏緊開始向供給寬松方向轉化。

  按照計劃,國儲玉米拍賣將持續至9月底。若成交率以50%計算,那么,4個月的拍賣量約為3200萬噸。如此,國儲玉米在去年底還有7900萬噸的基礎上,今年底的庫存余量將降至4700萬噸。

  對比歷史上的庫存變遷,就當知道:至今年底,國儲玉米“去庫存”的戰略任務基本完成。如:2016年底,臨儲玉米庫存有2.36億噸,2017年底降至1.79億噸;至2018年底時,因拍賣了1億噸玉米,國儲玉米庫降至7900萬噸水平。

  可以預見,當國儲庫存降至4700萬噸水平時,一方面玉米市場因低庫存而變得敏感;另一方面因補充庫存而產生托市作用。

  3.消費回升仍需要時日

  飼料需求方面,現階段總體消費不振。近期非洲豬瘟繼續擴散,導致豬飼料消耗下降;但因禽飼料需求有所增加,部分抵消了豬飼料的下降。可以說,此次疫情時長超出了預期。據悉,2019年5月生豬存欄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2.9%。有人測算,今年玉米飼料的減量在1000—1400萬噸水平。

  深加工方面,現加工企業玉米消耗量再度下降,開機率由之前的64%下降至61%,遠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也低于4年均值。因下游企業采購不佳,導致淀粉庫存高企且降速緩慢。

  從長期而言,我國玉米的消費仍將呈現剛性增長。據USDA最新預測:2019/2020年度,我國玉米消費將提升400萬噸為2.79億萬噸。可以從三個積極方面看:1.非洲豬瘟最終將得到控制。隨著“豬價上漲周期”到來,未來三年,飼料消費存在長期增長的潛能。2.我國玉米深加工產能增長較快。據統計,2019年底竣工的深加工企業玉米需求增量在700萬噸以上。3.政策方面,我國支持乙醇汽油發展。至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汽油摻入10%乙醇。

  解讀6月中國玉米供求平衡表(USDA報告)

  從產量方面看:近年,國家對玉米的戰略是:去庫存。因此,在市場和政策引導下,我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呈逐年下降態勢。今年意向種植面積又下降了3.1%。如此,近幾年產量表現為穩中有降的態勢。

  據USDA數據,2017/2018年度,我國玉米產量下降了454萬噸為25907萬噸;2018/2019年度下降了174萬噸為25733萬噸;并預測2019/2020年度又將下降333萬噸為25400萬噸。

  如此看來,產量停滯和下降為“去庫存”奠定了戰略基礎。

  從消費方面看:歷史上,我國玉米消費每年均呈現剛性增長的態勢。這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關的。

  從表1看,2017/2018年度我國玉米消費總量提高了800萬噸為26300萬噸;2018/2019年度又增長了1200萬噸為27500萬噸;并預計2019/2020年度將提升400萬噸為27900萬噸。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總產量停滯,而消費量增長,且產不足需;導致產需缺口不斷擴大。如表1所示,2017/18年度,產量與需求之間的缺口為393萬噸,2018/2019年度擴大為1767萬噸,并且2019/2020年度又將擴展至2500萬噸。如此下去,庫存達到某一基數后,將不得不擴大進口額度。

  綜合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總產量停滯,而消費量增長,且產不足需;導致產需缺口不斷擴大。如表1所示,2017/18年度,產量與需求之間的缺口為393萬噸,2018/2019年度擴大為1767萬噸,并且2019/2020年度又將擴展至2500萬噸。如此下去,庫存達到某一基數后,將不得不擴大進口額度。

  從庫存/消費比看:就農產品而言,庫存/消費比是研判趨向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庫存/消費比呈現下降趨勢,表明市場價格處在上升周期。

  從表1看,2017/2018年度庫存/消費比下滑至84%。在些期間,大連玉米出現過兩波上漲。第一波出現在2017年10月,上漲了3個月,屬于旺季驅動行情;另一輪上漲出現在2018年4月至9月,漲勢長達5個月,預計因天氣不佳而減產等。

  2018/2019年度庫存/消費比小幅回落至81%。由于上一年度有兩波上漲,已透支了利好因素;加上國儲拍賣了1億噸!因此,從9月份(新年度)開始,大連玉米即轉入調整狀態(ABC三浪),至2019年2月份結束(長達5個月)。這是一種反季節行情,因旺季不旺。從今年2月底開始,又興起了一波3個月的小幅上漲,因供給出現階段性“青黃不接”造成的。如今,因國儲拍賣,市場供給從緊張轉向寬松。后期,在新麥上市及新玉米上市的壓力下,市場缺乏向上推動的力量。

  據USDA最新預測,2019/2020年度庫存/消費比將大幅回落至68%,期末庫存下降1802萬噸至1.91億噸。假設在秋收季節,大連玉米因收割壓力處在低位,那么,在冬季旺季(11月前后)的驅動下,市場有望產生一波新的上漲且持續至春季,因庫存緊張。


【免責聲明】天賜網對以上發布之所有信息,力爭可靠、準確及全面,但不對其精確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證,僅供參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天賜網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相關資訊
熱點關注
最新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