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前電煤價格談判進入關鍵期,“穩”字似乎更符合各方的期待。
前不久,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等11家煤炭企業聯合“發聲”,倡議保供穩價。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則一直強調“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與‘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已成為煤炭行業平穩運轉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不難看出,穩價格對于構建煤電上下游廠家和諧共贏的命運共同體有積極作用。
增供應、增長協、增運力,這都是為加快煤價穩定采取的措施。本年度以來,煤炭供應寬松加上運力有保證,再加上進口煤補充,下游廠家高庫存運作,現貨價格進入“綠色區間”。
優良產能逐步得到釋放
自2016年以來,我國大力帶動煤炭供應側結構性改革,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已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煤炭去產能的目標任務。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8年,我國已關閉退出7億噸煤炭產能,2019年預期關閉退出及核減產能(沖擊地壓煤礦)合計1.04億噸,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制定的淘汰化解落后煤炭產能8億噸的任務。2019年以來,我國煤炭行業已由“總量性去產能”全面轉入“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的新時期。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核準步伐加快,新核準項目的產能83%分布在晉陜內蒙古地區,73%為動力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加快,煤炭行業進入產能拓展周期。優良產能逐步得到釋放,煤炭產量迅速回升。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紀委書記張宏介紹,經過有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當前實現了市場供需的基本平衡。一些大礦井先進產能相繼釋放,本年度前10個月,我國原煤產量30.6億噸,同比增長4.5%;煤炭進口2.8億噸,同比增長9.6%。而全國煤炭消費量僅同比增長0.8%,因此煤炭供應總體上是寬松的。
煤價向合理區間回歸
隨著供應側改革工作的帶動,煤市運轉呈現出新變化、新特點。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監測中心主任盧延純指出,我國煤炭產量已持續第三年保持正增長,煤炭價格加快向合理區間回歸。
從2017年建立的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已成為煤炭行業平穩運轉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張宏表示:“3年來,中長期合同價格一直穩定在每噸550元至570元之間。”他介紹,本年度電煤合同70%以上是中長協,其中3年的長協合同不在少數,基礎價為每噸535元。從前三季度的情況來看,履約率在90%以上。
明年動力煤供應能力繼續提升,鐵路運力增加,煤炭進口量保持高位,供應增速快于需求增速速度,供應繼續趨于寬松,且市場化電價機制將對中長期煤價形成壓制,預期價格重心繼續下移。
環保對供需的邊際影響減弱
環保標準提升,檢查日趨嚴格,對煤礦及下游廠家影響趨弱,有4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重點地區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降到58%以下,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5省(直轄市)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長三角地區下降5%,汾渭平原實現負增長。
再者,國家積極帶動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帶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
再再者,散煤治理成效顯著,但挑戰猶存。《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削減散煤消耗量約6000萬噸,其中工業領域貢獻72%,民用領域貢獻28%。預期2019年散煤削減量約4500萬噸。散煤治理進入深水區后,治理難度強化。
zui后,截止2018年年底,我國810吉瓦(占80%)的燃煤機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具備改造條件的燃煤機組均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業持續強化環保投入,減少排放水平,環保對煤炭供需雙方的邊際影響減弱。
以上是最新煤炭價格資訊,更多煤炭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煤炭價格走勢,煤炭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