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三成的滌綸化纖仍是供應緊張,但出口的服裝倘若漲價兩成,卻肯定沒市場。”泉州一家運動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孫先生比較著急,棉價上漲使服裝企業將目光投向取代品化纖,但最近化纖原料也跟著“水漲船高”。
服裝企業加大化纖含量
“最近以滌綸短纖為首的化纖產品,由每噸9600元漲到每噸13000元,上漲幅度高達三成多。”孫先生表示,隨之而來的,包括腈綸、氨綸等化纖的面料也跟著上漲,但與之不相匹配的是,多數出口服裝價格卻zui多只能漲一兩成。
據了解,我市服裝業以生產運動、戶外服飾、休閑服飾為主,其中,運動、戶外服裝的面料和里料幾乎是100%使用化纖,休閑服飾的里料中也包括大量化纖產品。排除全棉、全毛面料的產品之外,我市多數的服裝面料以合成面料為主,尼龍、滌綸等合成面料完全是以石油、石油化工產品為原料選取。
“之前化纖產品調價,多半受石油價格調整影響,而當前化纖的價格卻是跟著棉價走。”石獅一服裝企業總經理張青山表示,化纖上漲幅度仍屬企業可接受范圍。“當前市場上較少有純棉產品,即便含棉量相當高的閩派休閑服裝,普遍也有約兩成的化纖成分。
據說明,由于棉價上漲過快等因素影響,上階段不少面料企業增加了化纖的應用,一方面可高效緩和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加入部分化纖產品,亦可使出產的面料擁有耐磨、彈性功能、并且不易發霉、易洗快干等特點。
面料行業向上游要利潤
“明年,化纖產業的利潤還將快速增長。”業內預期,由于棉、絲等天然資源有限等原因,明年我國和東歐等纖維消費量低的國家將會逐步增加化纖需求量。
據了解,基于爭奪上游化纖高利潤考慮,我市已有面料織造企業籌劃著開設化纖廠家,向著上游產業“要利潤”。
“我市多數的織造企業有著很大化纖需求,但本地化纖卻是‘稀缺產品’,多數企業須從外地購進。”一織造企業負責人陳祥平認為,與江蘇、浙江一帶的化纖產業相比,我市的化纖產業并不發達。福建省產量僅占不到全國一成的比例。
“在我市開設化纖廠擁有廣闊的銷路,但本年度的《紡織工業調整與崛起規劃》對化纖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提出了淘汰230萬噸的具體目標,這也意味著,該行業環境上的審核要求又提高了一個檔次。”
相比開疆拓土開設化纖廠,以“出資入股”形式參股上游化纖企業,攤薄原料成本是織造企業更為“安全”的做法。陳祥平認為,在涉足化纖產業之前,織造企業應先評價本身技術,對技術未有十成把握者,不應輕易嘗試這種做法。
“活合同”應對漲價預期
除了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面料織造企業外,化纖原料漲價也殃及著我市服裝貿易公司的利潤。
“一碼布上漲了4元,一條休閑褲子最少要漲10元才能保證公司的利潤。”張青山告訴記者,一方面,在棉價、化纖原料雙雙高居不下的時期,服裝企業很難通過加大某種廉價原料配比的投入,轉嫁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在年底服裝出口的硬性需求之下,不少服裝企業及其貿易公司依然選擇勉強接單,保住老用戶。
“由于未來原材料價格很難估計,當前公司只能與外商簽訂25%浮動的‘活合同’。”通過與外國老用戶的再三磋商后,張青山終于談妥了這種“活合同”制度。據其說明,在公司簽訂“活合同”時期到發貨時期,倘若服裝面料價格上調了一成,外商到期支付的合同價格也需增加一成。
“當前我反倒不希望原材料價格回落、下滑了。”簽了“活合同”的張先生顯得非常安心,據說明,采用“活合同”方法簽訂的企業,盡管可規避一部分原料上漲的風險,但在發貨期內,倘若服裝原料出現下滑,外國用戶有可能會要求減少合同價。
而我市一證券分析師黃先生則表示,短期內,化纖回調的可能性并不大。“一般情況下,滌綸短纖與棉花的價格差距大概在每噸4000元,而當前價格差距超過每噸10000元,這必將會拉高滌綸等化纖產品價格。”
據其分析,由于棉花的供需缺口依然存在,化纖的“取代效應”還將在年底持續顯現,滌綸等化纖產品有望進入“超級景氣周期”。另外,聚酯等化纖原材料價格的趨穩,也在某種程度上帶動滌綸價格的穩步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