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以來,玉米期價連續下滑,近月09合約一度跌到低于北港現貨價,基差轉正,主力01合約也跌破1900元/噸。期價已長期低于拋儲底價折盤面價之下,之前的拋儲定價邏輯已經走不通,究極原因還是豬瘟導致需求太差,且去年拍賣成交1億噸導致今年總體供應寬松。而在拍賣定價邏輯失靈之后,當前市場供需情況如何,后期定價錨定如何界定,下面我們將逐一分析。
庫存持續下滑,低庫存迎接新年度
截止當前,北方四港總庫存299.5萬噸,環比降低17.5萬噸,減幅在5.52%,同比降低22.57%,較五年的平均值289.04萬噸增長10.46萬噸,增長幅度在3.62%。相對比2017/2018年同期386.8萬噸降低87.3萬噸。當周北港集港數量4.5萬噸,下海量22萬噸,集港數量下海量繼續下滑。今年即將過去,產區余糧預期僅剩一千多萬噸,余糧不多,集港數量將維持低位。廣東港內貿+外貿玉米庫存量43.6萬噸。其中內貿玉米庫存22.4萬噸,較上周下降13萬噸,外貿玉米庫存21.2萬噸,較上周下降1.8萬噸。當周內貿玉米到貨量6.9萬噸,發貨量19.9萬噸。近一個月南港玉米價格上漲50元/噸,主要由于發貨量明顯降低,南港庫存持續下滑,階段性補充庫存導致南港價格提升。
當前,67家精加工企業玉米收購量為409920噸,較上周的394915噸增加15005噸,增長幅度3.8%,比去年同期的454160降低44240噸,減幅在9.74%。56家精加工企業19年第32周玉米庫存為210.46萬噸,較上周的205.45萬增長5.01萬噸,增長幅度2.44%,比去年同期189.99萬噸增加20.47萬噸,增長幅度10.77%。收購量低于去年也反映出當前市場余糧不多,不過精加工庫存仍較去年偏高,而精加工是提價主力軍,在精加工利潤走弱,需求不佳的背景下,精加工較高的庫存更壓制了其提價動力。
當前來看,收購量及集港數量低位反映出市場余糧不多,而飼料需求不佳也導致企業庫存降至低位,隨用隨買,精加工庫存大于往年暫時限制了其提價動力,庫存仍尚待消化。港口庫存的持續下滑也反映出渠道庫存持續消化,但是除去南港的階段補充庫存對價格有所提振外,北港價格未有好轉,究究其原因還是需求弱,貨不好賣,縱然庫存持續下滑集港低也難提振價格。不過余糧持續消耗,狀態也在逐步改觀。
拍賣成交明顯低于去年,遠期供應壓力降低
截止第十三周拍賣,成交率從上周15.48%下降到13.09%,降低2.39%,周度成交數量從61.53萬噸下降到51.84萬噸,拍賣成交再次下降。當前市場總交易數量4369.92萬噸,成交2007.06萬噸,總成交率45.93%。如果按照往年拍賣持續到11月底,那么接下來還有15周拍賣,每周拍賣400萬噸計算,按照當前的總成交率估計大概還能成交2700萬噸,按照當前這個偏悲觀的氣氛,成交也有可能再下降,成交降到三成大概是2000萬噸,預期今年拍賣成交可能在4000萬噸—5000萬噸左右,不過這亦是參照往年后期拍賣回升的情況下,仍有后期成交更低。對較去年,總交易數量2.2億噸,成交1億噸,成交率45%,如果今年拍賣低于5000萬噸,拍賣糧的供應壓力即較去年降低5000萬噸。而豬料降低玉米消費預期在3000萬噸左右,拍賣的降低完全能對沖掉豬料的降低,更何況禽料增加和進口降低等都將增加玉米消費,長期拍賣成交降低降低后期供應壓力。
賣糧節奏將影響價格低點
今年新作天氣并未出現期望中的干旱高溫炒作,根據NOAA的最新數據,厄爾尼諾現象的消失,期望中的干旱也較難到來,8月過半,新作天氣炒作將基本落空。當前注意到的反而臺風過后,前期華北干旱的緩和。東北部分地區雨水較多,積溫偏低可能影響產量。
7下旬開始,湖北等地的早春玉米就已經拉開新糧上市序幕,后續新糧將由南向北逐步上市。在當前市場信心偏悲觀情況下,秋收賣壓仍將考驗市場,而對于屆時新糧開秤價和農戶售糧節奏的預期將影響新年度合約的定價。去年收獲偏晚加上價格一路上漲,賣糧也偏晚,但受貿易摩擦和豬瘟影響賣的晚的反而價格低,今年收獲可能稍早。在需求仍不樂觀的情況下,新糧開秤價預期較低,而農戶如果收獲完拋售的話,壓力更大。當前預期新糧開秤可能在落在1800—1850元/噸區間,對應盤面在1850—1900元/噸,而賣糧節奏將影響價格低點。
全局來看,新作余糧不多,但需求偏差仍是降低庫存存為主,拍賣成交明顯少于去年,遠期供應明顯降低,秋收賣壓預期也導致期現價格偏弱。而隨著新作上市,2001合約炒作的錨即轉換到新作價格定價,這樣后期炒作將主要關注新作開秤預期和農戶賣糧節奏,在年度產需仍有缺口情況下,秋收賣壓考驗之后或將來到階段性低點,屆時可關注做多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