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8,“水大魚大”的互聯網行業紛爭不斷。老牌的電商巨頭各自為營,鯨吞式整合多方資源;社交電商以強大的攻勢沖向資本市場,甚至攪動著既有的電商格局;而跨境電商的政策如春風般吹動著寂靜許久的行業,眾多跨境電商迎來新一輪博弈。這一年,電商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件?一起來看看吧!
零售變局京東蘇寧萬達創建零售聯盟
互聯網巨頭和實體商業巨頭之間最大的一筆戰略投資誕生在2018年。1月29日,騰訊、京東、蘇寧等共投資340億元收購萬達商業14%股份。引入新戰略投資者后,萬達商業將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1-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萬達商管此后將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盡快上市。商業領域向來是無利不起早,即使是分屬不同陣營的互聯網和零售巨頭,這次也被促成到了同一陣營。可以看到的是,不論是持續深化“無界零售”理念的京東,還是不斷加碼智慧零售的蘇寧,都將線上線下融合確立為發展的主基調。
京東物流獨立運營獲資本青睞
資本向京東物流遞上橄欖枝。2月14日,京東物流融資2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招商局集團、騰訊等機構,投資方持股比例為18.6%,京東持股81.4%。本輪融資成為京東物流在自動化、無人機和機器人等領域繼續深化的基礎。在電商激烈的角逐過程中,物流已然成為京東的護城河,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的品牌商除了注重京東的流量外,物流顯然更具吸引力。2018年,京東物流不斷新增業務,10月18日推出個人快遞業務挺進C端快遞市場,11月23日進攻物流上線京東快運。當前,京東物流與行業內眾多競爭對手近身博弈,也力保自身在電商領域的地位。
餓了么被收購本地生活服務再生波瀾
電商讓本地生活服務業有了更為清晰的楚河漢界。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完成對餓了么全資收購,該筆融資被視為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一筆單筆收購。6個月后的10月12日,阿里將餓了么和口碑兩大業務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阿里新零售餐飲領域中的兩路大軍,口碑與餓了么最后走向了融合發展的路徑。經歷百團大戰勝出的餓了么與美團外賣,逐漸走向了兩條不同的路線,前者投靠阿里成為新零售中的一枚棋子,后者則赴港上市進入資本市場摸爬滾打。
拼多多上市 社交電商出盡風頭
張勇接棒阿里步入“后馬云時代”
阿里的電商帝國已經羽翼漸豐,馬云則將退居幕后成為阿里的靈魂掌舵人。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以一篇題為“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讓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一年后接棒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一事塵埃落定,教育、脫貧、環保與公益則是馬云未來的關注方向。作為阿里的創始人,馬云激蕩19年。掌舵人影響著企業的當下與未來,馬云用十年搭建起來的合伙人制度迎來正式的考驗,該制度將成為確保阿里這艘航母平穩行駛的壓艙石。隨著馬云交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權杖,阿里“后馬云時代”的帷幕正式拉開。
首屆進博會電商爭奪境外商家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5日在上海開幕。此次進博會交額易采購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額578.3億美元。京東與蘇寧進博會期間的訂單額均達到千億元,阿里則計劃在未來五年達到全球2000億美元進口額,唯品會、網易考拉等眾多電商企業同樣在爭奪場內的商家資源。博弈之余,電商企業、前端供應商與終端消費者間的關系被不斷重構。首次敲開中國市場的進口品牌急于洞悉中國消費市場,而中國消費者想尋求新奇且實用的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到互通有無,考量著電商這位“中間人”的調和能力。
“雙11”十年 多方資源提速融合
2018年“雙11”達到頂峰,一場現象級商業再度創造了新奇跡。11月12日零點,天貓“雙11”成交額的數字最終定格在了2135億元,相較于去年增長了近27%。曾經僅在線上狂歡的“雙11”已經深入到線下延展至供應端,并調動著千萬個品牌商、商超、百貨購物中心、物流、金融企業一同聯動。據了解,20萬家智慧門店、62家銀泰百貨、近100家盒馬鮮生、470余家新零售商超為“雙11”配備了資源。實際上,“雙11”繁華背后隱藏著行業陣痛,渠道融合尚存壁壘,數據打通仍需摸索,海外物流體系剛剛起步,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無法完全調和,企業想要把脈商業走向還需時日。
整編自:北京商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