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大家提到產業互聯網或者b2b的時候,投資人講產能過剩,國家講供給側改革。圍繞產能過剩這個主題,大家講去中間環節,講整合物流和金融服務,去服務下游客戶。五年實踐下來,有的行業已經長出了大公司比如說醫藥、快銷和生鮮;有的行業各類模式并存,還處于群雄逐鹿的階段,比如說汽配和MRO;也還有很多行業還沒有跑出來大公司,創從業者和投資人難免會有些許的彷徨和懷疑。今日我嘗試和幫大家分析一下現階段現狀。
過去大家看產業鏈條的時候,會十分清晰地分成B端和C端,比如投資人見面或是遇到新認識的同行,首先會確認,對方是看C端的還是看B端的;在創從業者那里,C端和B端的創從業者完全是兩個圈子,幾乎沒有交集。
C端是消費,是流量,B端是供給,是供應鏈。C端被大家定義為消費互聯網,B端被大家定義為產業互聯網。眼下,C端互聯網已經走過了10~20年的時間,B端互聯網也走過了至少5年的時間。實際上,兩端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看C端,整個消費互聯網不單僅變化大,而且變化快。在移動互聯網快速崛起、人均消費金額持續提升的大背景下,零售端的電商化和連鎖化率在過去三四年里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18年,淘寶GMV達到6萬億,京東1.7萬億,拼多多4716億,規模驚人。從三家的用戶覆蓋來看,已經達到69.4%的滲透率。社交電商和生鮮電商都從2014年起步,但增長快速。社交電商,2018年達到6000多億。生鮮電商,2018年超過了2000多億規模。線下的連鎖便利店和生鮮店,也在持續增長。再以汽配行業為例,汽配的終端是汽修廠,不是典型意義的C端客戶,它是先2B再2C。但它的電商化和連鎖化,也一樣在高速發展;易損件范圍,本年度年底,行業前4名的企業可能都會超過1000多家網點;全車件范圍,電商都達到了每月2億GMV的規模。
再看B端。整個B端的關鍵詞不是一個簡單的產能過剩,產業里其實已經做了大量的減法。
首先,整個零售行業競爭十分激烈,直接倒逼流通環節的毛利持續減少,大部分行業會長期保持在一個相對低的合理水平。比如說快消和生鮮,供應鏈環節大概只有5%~15%的毛利率,工業原材料、大宗商品的毛利率往往更低,有的在5%以下。
其次,產業鏈條并未那么長,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流通只走了兩個環節,一級批發商負責庫存和資金,然后就是門店或者次終端,負責分銷和服務客戶。并未那么多中間環節要去掉,這說明線下產業鏈條已經被壓縮到極致的狀況。
第三點,中國制造業總體很大,高中低產能參差不齊,但那些優秀的產能在漸漸被挑選出來,有很多優化產能的辦法正在進行,比如工業智能化、生產柔性化、OEM工廠品牌化等。這三個點,剛好是一個自前往后傳導的流程,零售激烈競爭,流通毛利已減少到一個合理水平,流通環節被壓縮,同時,產能在被優化和挑選。
除此之外,我們的基礎設施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在7億~8億之間,2019年6月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月活達到了11.38億。
不要小看這增長的4億用戶,恰恰包含了我們產業端的大量用戶,產業里大量的小B都是個體戶或者夫妻店的個人。再看物流,我們的車都上線了,從干線的整車、零擔,到城市落地配,從運力到倉儲,從標準品到生鮮,各行各業,經過接入物流平臺,或者整合運力自建物流的辦法,均可以找到很方便的線上物流解決方法。
我們的移動支付在世界排名第一,移動支付的滲透率超過了68%,移動支付已經下沉到鄉鎮的小商小販和大爺大媽。如果去對比東南亞、印度、中東和非洲市場,我們的基礎設施信息化,遠超這些新興市場。縱然對比歐美,我們亦是遙遙領先。
這些變化,都意味著B、C兩端不再割裂,他們是一個總體。將來B端可能只有兩個環節,要么是工廠,要么是工廠+門店\服務站\電商賣家。B端的所有變化都緊緊隨著C端的需求來變,包含商品的款式規格、包裝顏值、生命周期和配送方式、時效等。
C端也不只是流量平臺,在流量格局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主要的競爭來自供應鏈的競爭,每一個C端公司,亦是一家供應鏈公司。看將來5年~10年,所有涉及商品流通的企業,均可以定義為供應鏈公司,而且可以分成三類:供應鏈+電商,供應鏈+連鎖,供應鏈公司+單體業態。
如果重新定義一下行業角色的縮寫,供應商是S,終端是C,門店、服務站、電商賣家是b。S2C,就是我們的淘寶、京東、拼多多;S2b2C,線上是云集和愛庫存,線下是興盛優選、711、盒馬、永輝和錢大媽;S2b,就是美菜、易久批、藥幫助等。在這三種業態下面,供應鏈本身,也同時在發生有的幾個趨勢,包含規模化、標準化、扁平化,也包含品牌化、定制化和柔性化。
這樣一個劃分方式,重新定義了產業互聯網,是一種把供給和消費,生產和零售緊緊結合在一起的視角。在這樣的新視角下,就可以來回答我們的機會是什么。
我們的機會就是,中國的整個產業依然還處于一個巨大的迭代流程中。我們的優勢是基礎設施完善,各個節點變得可連通;我們的消費能力極強,是世界第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我們還處于產業鏈條存在巨大優化空間的階段。
在這些背景下,中國的下一波增長,一定是來自整個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作為投資人,站在2014年,選擇B端,是因為它十分十分藍海。站在今日,我所感受到往后的發展趨勢,十分清晰,我們會繼續關注B端但不局限B端,關注整個商品流通,包含供給和消費。
幾乎每個行業都存在前面所提到的三種業態,其中電商和連鎖都是直接2C的業態,門店或者小B是2B的業態。快消、生鮮、醫藥、服裝,這四個行業的三種業態都已有體量很大的公司了。
但中國市場太大,這些細分范圍,雖然有一些大一點兒的公司了,但遠沒到格局穩定的狀況。而右側的行業,則更多還是藍海,包含汽配、家裝、MRO和化工等,這些行業的三種業態均可能存在機會。
再看具體垂直行業的時候,需要特別細致地辨別,三種業態的占比、進展和趨勢。比如消費品類型的行業,往往電商最大,醫藥范圍、B2B和連鎖都是正當時。不同的行業,因為競爭格局、行業毛利、交易頻次、交付方式、政策等各類因素的不同,電商化率和連鎖化率的進展各不相同。
另外也補充一下,這里其實只列舉了部分行業,還有農業和工業原材料沒有提及。因為它們處于產業的更上游,它們往往更大宗、更重資金、毛利更低,他們看起來更難做。他們面臨的整個互聯網滲透率和基礎設施的大背景是一樣的,它們可能和消費品產業互聯網不完全一樣,需要一些創新的B2B模式。希望有更多的創從業者來一起探討,如何破解。
最后,我們不妨再次展望一下。以終為始,歐美的成熟公司已經給了我們很不錯的榜樣,在這個領域里,這里面有百億美金和千億美金的公司。中國作為巨大的單一市場和生產制造國家,和互聯網世界領先的國家,我們的機會或繼續比歐美的還大。最后總結一句,讓我們順勢而為,面向C端做好B端,BC結合在一起,為產業優化、工業升級做貢獻。
注:文/呂月梅,網站:億歐網,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