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銅加工行業建立起了完整的產業體系,成就有目共睹。但深層次結構性的老難點與新態勢下國際經貿格局變動帶來的新問題相互交織,更使產業發展面臨復雜的考驗和挑戰。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產業大而不強,我們自身有短板。”6月27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在浙江諸暨召開的2019年中國銅加工產業年度大會暨中國(紹興)銅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
在他看來,掌握核心技術、強化行業協同才是破題之法。企業要保持戰略定力,努力補齊短板,做好企業自己的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大背景下,要堅定信心,腳踏實地補短板,特別是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企業的協同意識也應加大。企業和行業都要加強對新狀況、新問題的深入研究和預判,要對展現的新情況迅速反應,加強溝通,緊密跟蹤,深入研究,提出舉措。為了行業的整體利益,越是在復雜的環境下,越要強化自律行為,加強行業協同,避免各自為戰、無序競爭的無謂內耗與自相傷害,努力防控各種風險。
據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范順科簡介,我國是銅資源小國,銅礦石原料對外依存度高達75.8%,銅產業鏈成倒寶塔形,產業鏈不配套。
硬實力方面,我國裝備以國內裝備為主,進口為輔,行業裝備水平整體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近幾年銅加工企業在鉻鋯銅系列板帶、銅鎳硅系列板帶、異型板帶、高銅合金系列(銅鉻、銅鉻鋯)棒線等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
在產品質量方面,我國銅管達到國際領先,板帶和棒處于快速跟跑和接近國際水平區間,銅箔還是國內水平。
軟實力方面,我國在標準、專利、品牌等方面也具備一定的實力。
經營情況方面,我國銅加工利潤率低,資產負債率偏高,從上市公司企業年報中看出,企業毛利率總體對比為:銅桿<(銅管、銅棒)<銅板帶<(銅箔、電線電纜)。從今年上半年企業調研情況來看,總體經營情況比較穩健。從全球產業布局和國內園區發展方面,部分銅加工企業開展全球化布局;銅加工材近2年部分浙江、江蘇、安徽銅加工材產能向江西、廣東地區轉移。
“我國銅加工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強,但銅加工當自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范順科表示,我國銅加工產業面臨中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略顯不足,利潤率偏低,自主創新偏弱、研發和利用脫節,進口的板帶箔關鍵裝備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應等問題;也面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中美貿易摩擦呈經久態,銅加工材需求總量逐頂、增加步伐收窄,綠色與環保上升為國家戰略等挑戰,以及自主創新與轉型升級、國內營商環境改善、特別減稅降費融資難融資貴、“走出去”等時機。
“將來,中國銅加工產業要向綠色制造、智能制造轉變,加強國際產能合作。”范順科表示,我們應樹立大安全理念,自主創新與實施人才戰略,加強產融結合。在轉型升級方面,要向深加工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做銅制零部件,下游深加工特性為輕資產、勞動密集型,投資小效益高;要加強技術改造、升級裝備、調整產品結構,并研發新產品,滿足各種層次用戶的需求,特別是中高端產品,要替代進口,塑造品牌優勢,爭做單項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