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礦分解是中國從舊產業向新產業過渡的標志。
2019年已經過了一半了,今年上半年最耀眼的品種鐵礦石漲幅很大,主力合約從480附近上漲到900左右。鐵礦上漲這么多為什么螺紋沒有跟著上漲這么多?鐵礦上漲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把時間拉回到三年前,在經歷了2011-2015年的連續下挫之后螺紋跌至1600多鐵礦跌至280多,在2016年都迎來了大幅上漲,螺紋指數從1616上漲至年末最高3539,鐵礦指數從282.5上漲至年末最高656.5,鐵礦的漲幅遠大于螺紋,這個很好理解,在2016實行供給側上游去產能下游去庫存,下游的去庫存主要是漲價去庫存,當下游的貨幣和地產同時發力的時候這時候鋼廠開始主動補庫存對鐵礦的需求會更旺盛,因而原料端的漲幅遠大于成材端。
把螺紋和鐵礦過去三年的走勢做個對比很容看出來,螺紋上漲了34個月,鐵礦上漲了14個月,鐵礦的高點在2017年2月,螺紋的高點在2018年10年。而螺紋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的這段時間的上漲主要來自環保限產壓縮供給以及地產余溫。(中國很多城市的房價高點都在2017年)如果去掉這段時間,那么螺紋的高點應當是2017年11月,而對應鐵礦的低點正是2017年10月。這個時間點正是19大結束的時間。那么可以看出螺紋和鐵礦的分化時間始于19大。
十九大對房地產提出了最重要的影響“房主不炒”從政策方面基本定性了房地產的職能。
螺紋在去年四季度下跌的時候跌幅達到30%左右,而鐵礦跌幅僅有10%多一點。兩者的差距在后供給側時代的反射,螺紋的利潤在經過供給側改革后利潤大幅飆升最高達到1000多,在高利潤形勢下擴大產能成為首要采取,行業兼并重組也將是將來的趨勢。在鋼廠擴大產能的時候對鐵礦的需求必然會上升,今年的礦難只是鐵礦上漲的催化劑并不是主要決定因素,縱然今年沒有礦難鐵礦照樣會上漲,礦難只是推高了絕對價格。主要原因依然是中國在后供給側時代的產能擴張。
當鋼廠擴大產能的同時,下游的地產拐點已經呈現了,無論是從政策端還是資金端都在壓制地產,上游的鐵礦在鋼廠產量飆升和鐵礦供給不足的狀況下價格繼續飆升,夾在中間的鋼廠利潤被削弱是必然的。
中國20年的大基建時代越來越接近尾聲,未來鋼廠的希望在于出口。 如果把19大認為供給側之后是政策對地產的首次制約,那么后面的的手段就是對前面的證真,鋼材最依賴的地產如果展現了周期拐點,鋼廠在最不適當的時間段選擇了產能擴張,后面允許想象新一輪產能過剩和行業負債重啟可能越來越近了。上游的鐵礦必然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從08年金融危機到2016年供給側改革,居民部門加杠桿的空間在不斷縮窄,從2011年之后中國經濟已經連續9年處于下降之中,而地產、基建對經濟的刺激作用越來越弱,當老產業、舊產能退出歷史舞臺,新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國家才能再次強大。美國當年也經歷過相似的時間段。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宗內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