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级_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_在线国产网站_玖玖国产精品视频

免費發布信息
當前位置: 天賜網 » 資訊中心 » 產業觀察 » 正文

氫能產業發展顯示出少有的“躁動”

http://www.panbaiduyun.com 天賜網 發布日期:2019-7-5 18:46:38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作者: 我要投稿

氫氣是國際公認的最理想的能量載體和清潔能源的提供者,被譽為 “21世紀的終極能源”。氫能的本質是 “靈活的能源載體”,可以實現零排放、能源相互轉變、消納棄風棄光、交通運輸續航等。如果說20世紀是 “氧時代”,那么21世紀則進入了 “氫時代”。 

  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有許多條件支撐,一方面我國能源安全壓力和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在氫能應用方面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經驗和示范。但是,我國氫能產業制氫儲氫、氫燃料電池、氫能發電等方面的相關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 

  無論近期全國各地政策規劃的相繼出臺,還是二級市場相關概念的持續爆發,氫能作為一個新的風口,正在受到能源市場的熱捧。中國氫能產業與能源轉型發展論壇日前在北京朝陽區北京昆泰嘉華酒店召開,與當天夏至高溫的天氣一樣,氫能產業顯示出一種少有的 “躁動”。 

  “如果氫能產業發展過熱,制氫的矛盾就會突出出來,雖然氫能產業前景樂觀,但不能過分夸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原副總經理曹耀峰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專家委副主任杜祥琬告誡:“從戰略高度講,發展氫能產業有利于我國能源的供需安全,有利于我國能源的環境安全。我國發展氫能產業的初衷是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比起目前的經濟性,更起長遠作用的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千萬不要忘了初心。”    

“21世紀的終極能源” 

  “氫能是人類的終極能源,但氫能屬于二次能源,需要由一次能源產生,因此發展氫能必須從源頭可持續發展。”杜祥琬指出,發展氫能產業首先取決于拿什么制氫,目前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制氫,在技術上都能走得通。但是,化石能源制氫全周期結果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轉移,只有非化石能源制氫才可能實現無排放,因此更大規模的制氫則應立足于非化石能源。 

  氫氣是國際公認的最理想的能量載體和清潔能源的提供者,被譽為 “21世紀的終極能源”。6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在2019(第二屆)鋼鐵智能制造創新實踐研討會上指出,氫能的本質是“靈活的能源載體”,可以實現零排放、能源相互轉變、消納棄風棄光、交通運輸續航等。如果說20世紀是 “氧時代”,那么21世紀則進入了 “氫時代”。 

  曹耀峰介紹,根據世界氫能協會預測,到2050年全球20%的二氧化碳減排要靠使用氫能來完成,氫能消費將占全球能源消費的18%,氫能汽車將占全球車輛的25%,氫能產業將創造3000萬就業崗位,創造2.5萬億美元以上的市場價值。 

   我國氫能產業體系初步建立 

  “目前,國際氫能正處于產業加速階段,而我國氫能產業鏈體系則初步建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車與財稅政策研究室副部長劉金周認為。而曹耀峰明確表示:“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面臨能源結構調整、溫室氣體減排、生態環境承載力、能源安全形勢的壓力,作為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未來能源,發展氫能恰逢其時。” 

  據介紹,我國是世界上第一氫氣生產和消費大國,已經占世界氫氣總產量的30%,氫能產業未來市場空間巨大。北京清潔燃料協會會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永澤認為:“發展氫能產業,既要看到氫能發展的迅猛,也要看到氫能發展面臨的困難。” 

  “我國非化石能源大規模可持續發展,倒逼我國實施氫能戰略。”國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勇健表示。氫能作為非化石能源大規模發展的最好“伙伴”之一,以氫能為介質和紐帶,將非化石能源與能源消費終端有效連接起來,實現非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讓清潔能源全面覆蓋社會生產和生活。 

  曹耀峰介紹,氫能能量是木材的1000倍、煤炭的6倍、汽油的3倍、天然氣的2.5倍,可廣泛來源于煤炭、天然氣、石油、工業副產物以及電解水,可實現化石能源與非化石能源的有效耦合,有助于我國構建安全、高效、多元的能源體系。 

  實際上,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有許多條件支撐,一方面我國能源安全壓力和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在氫能應用方面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經驗和示范。但是,我國氫能產業制氫儲氫、氫燃料電池、氫能發電等方面的相關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 

  據記者了解,就氫氣儲運來說,我國還沒有既低成本、安全,又能滿足高重量和體積儲氫密度要求的通用儲運方式,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儲運標準體系,氫氣儲運仍然一切待解。 

  產業生態是 “不二法門” 

  氫能是最具發展前景的非化石能源之一,世界主要國家相繼制定氫能發展戰略和政策,大力推動加氫站建設,表明氫能產業即將由探索試驗期進入產業導入期。目前,位居全球前三位的日本、德國、美國加氫站共有198座,占全球總數的54%。根據預測,到2025年,日本、德國、美國加氫站數量分別達到320座、400座、100座。 

  對于我國氫能發展而言,隨著氫能產業的發展,加氫站作為氫能產業基礎設施正在得到高度重視。截至2018年,我國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氫站共有41座,根據規劃到2030年,我國計劃建成加氫站1000座。 

  曹耀峰說,我國氫能產業已經進入發展的關鍵期,下一步應抓緊推進頂層設計、政策引導、標準制定、工程示范、科技攻關等工作,共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其實,早在2016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與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首次提出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路線圖,但是卻沒上升到國家戰略規劃層面。 

  張永澤認為,氫能產業生態中,氫的生產與儲運仍然是建立在傳統能源化工產業基礎上,需要巨大投資、專業知識、專業技術體系和物流體系支撐,所以產業生態形成是氫能產業發展的 “不二法門”。 

  “沒有產業生態鏈,氫能的發展則支離破碎。”張永澤表示,在氫能應用需求小、產業生態沒有普遍形成情形下,需要聚焦場景化應用、集合有限需求、構建區域氫能產業生態有效策略。他強調,氫能產業生態構建攸關氫能產業成敗,目前汽車制造主導氫能產業生態發展,同時跨國跨行業氫能戰略聯盟已經形成,另外傳統能源公司在氫能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免責聲明】天賜網對以上發布之所有信息,力爭可靠、準確及全面,但不對其精確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證,僅供參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認信賴任何信息所生之風險應自行承擔,天賜網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相關資訊
熱點關注
最新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