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內外態勢的復雜變化中,中國農藥業克服重重困難,披荊斬棘、奮勇前行,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特別進入2019年以來,美國制造的貿易摩擦與爭端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嚴重困擾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也為國內農藥業穩步發展帶來了較大風險。
另外,國內經濟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增大,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難題也深刻影響著我國農藥業持續健康發展。雖然我國農藥行業面臨著國內外雙重利空因素的挑戰,尤其是尤為嚴格的安全、環保政策影響到很多企業正常開工生產,但我國農藥行業卻總體趨勢向好,業績上升,特別有著行業筋骨之稱的農藥類上市公司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也較好,說明我們農藥行業經過近年的結構調整、優勝劣汰呈現出良性的發展態勢,另外也說明作為支農行業,農藥的位置不能缺少。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藥行業發展未來將面臨著尤為復雜的環境,一系列矛盾、問題和挑戰也將困擾著行業穩步健康發展。
一
我國農藥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藥業穩定發展,經濟效益逐步提升,產業規模躍上全球農藥前列。從產量看,2012年超過300萬噸,4年后即2016年達到377.8萬噸,創造了新的記錄。隨著農業部“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政策的實施,農藥總產量逐步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農藥總產量下降為294.1萬噸,2018年農藥總產量又下降為208.3萬噸,但近10年來的產量、主要經營業務收入、行業利潤年均增長仍然分別達到6.8%、23.7%和33.9%。
經過以上一系列數據,我們在為農藥大國以及行業良好業績而驕傲的同時,也要看到國內農藥業發展的問題和不足,尤其在我國進入供給側改革和由迅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折的新時期,我國農藥行業也暴露出常年積累的諸多問題,如尤為嚴格的安全環保政策導致很多中小企業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問題,整個行業所面臨的態勢也尤為嚴峻,挑戰也尤為艱巨。可以這樣認為,我國農藥行業已進入發展的新階段、新征程。
1. “重量低質”的發展模式讓農藥業難以為繼
中美貿易戰等國外不確定因素的困擾,國內經濟增速減慢,綠色農業與食品安全升級的要求,“兩減”政策的實施力度加強,讓農藥行業“以量取勝、低質發展”難以為繼。時代向農藥業提出新課題,市場向農藥業發出信號,目前農藥行業產能過剩成為影響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挑戰,尤其是受國內外經濟態勢的影響而導致農藥使用大幅減少,農業以及非農用藥受多重因素影響需求也下降下降,現代農業觀光園、高新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受地方政府負債水平上升等因素影響而導致投資不同程度地減弱等,這些都不能杜絕地影響農藥的市場需求。
另外,農業發展新理念以及農業結構的大調整,也對農藥市場帶來一定影響。尤其是農藥行業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呈現的結構性矛盾也尤為突出。所以農藥企業能不能數量不多些、高質量些、效益好些,這是改善“重量低質”發展模式的關鍵,未來“減量高質”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方向和內涵。
2. 嚴厲的安全與環保政策讓農藥企業如履薄冰
近年來,全國各個地區農藥業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日益加重,尤其是輝豐環保事件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引發農藥行業的大地震;還有環保因素導致連云港灌云、灌南化工園區企業整頓停產。自去年環保風暴以來,很多環保不符合標準的中小企業陸續出現停產和倒閉,據統計,僅京津冀就有16.7萬家小散亂污企業被整治。
農藥行業發展也受制于愈來愈嚴的生態環保政策,在環保高壓下,很多不符合標準的農藥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也導致停產甚至破產。隨著環保督查政策的陸續出臺,本年度下發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工作規定》,對農藥業發展又帶來更大的影響,使很多企業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生存的挑戰。
更讓農藥行業感到如履薄冰的是嚴厲的安全生產監管政策以及農藥安全生產風險的不能預估性。農藥作為支農化工產品,有著化工的基本屬性,其生產擁有化工業的特點,易燃易爆,事故偶發性強,風險較大。尤其是本年度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爆炸事故后,國家對于安全生產工作越抓越嚴,讓農藥企業感到責任壓力之大從所未有。
日日趨嚴格格的環保、安監政策,顯著影響了部分企業的產能發揮,大量缺少環保、安監投入的中小企業紛紛關停產能或停產整頓,開工率大幅下挫,有的地區整個園區都被關閉,繼而引發原料以及產品價格大幅反彈,也導致很多企業甚至農藥行業整個產業鏈都受到影響。在行業總體增速放慢、環保安監政策越加日趨嚴格的高壓態勢下,農藥業何去何從,是很多農藥企業亟待需要思考的問題和面對的難題。
3. 產學研問題成為農藥業創新的關鍵
新專利法實施前,仿制專利品種成為農藥業高速發展的捷徑,而新專利法實施后則完成了仿制,我國科研人員開始進入了農藥創新的征程,也只有持續創新才是我國農藥業未來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這已成為共識。但要看到我國農藥業創新的力量大都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不論是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農藥創制中心都依托于它們,如前者重點依托南開大學和沈陽化工研究院,然后者則依賴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江蘇農藥研究所、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化工研究院,還有中國農業大學、貴州大學、華中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這些科研院所產生了農藥研究的重要力量。
實際上,我們一些農藥科研院所經過改制已經名存實亡,這對我國農藥創新發展也帶來一定影響。另外,科研院所開發的科技成果如何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也遇到了多數問題。在現有考核體制下,大學和科研院所都在瞄準頂尖期刊如SCI上面發表論文,都在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都在做一些學術性含金量高的項目,但針對企業的擁有實用價值的研發項目往往很少,有的科技成果雖然很符合企業和市場需求,但由于各類原因真正轉化落地產生效益的很少。
大家都在說產學研要相組合,但實際雷聲大、雨點小,實際操作起來并不容易。農藥行業產學研聯合創新包含過程或工藝創新和應用創新,不單難度較大、周期長、風險高,并且科研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且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時間、資金投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企業對于科研的投入往往急功近利。所以,能不能很好地解決產學研相組合和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問題是農藥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
4. 多重因素提高成本成為農藥業發展之痛點
近年來,在各類因素的影響下,農藥業的各項成本持續加強。如勞動力、土地、環保、金融等各方面的因素,導致原有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成本過高不單提高了農藥價格,也擠壓了企業效益。雖然農藥價格回升了,但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環保以及安監投入等等帶來的成本大幅反彈也是企業很難承受。如山東某大型農藥企業的人力成本大幅反彈,勞動強度高的工種每月工資至少4500元,技術型工人每月3000~ 4000元,因為用工量較大,人力成本的上升減少了企業的盈利水平。
另外,生態發展、綠色制造也提高了農藥業的成本,在高成本的推波助瀾下,很多農藥企業遇到了史無前例的生存壓力,每年質量提高、環保治理、產品營銷等各類成本持續上升,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叫苦不迭。
廣告
二
如何塑造我國農藥業發展新優勢
針對以上問題,組合目前國內農藥行業的實際和公司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必須以智能化、環保化和產學研相組合來塑造我國農藥業發展新優勢。
1. 以智能化來塑造我國農藥業發展新優勢,推進我國農藥業高質量發展
不論是提高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還是減少成本,都要高端化、智能化。智能化牽涉到多個方面,但關鍵是搞好“兩化”融合。互聯網時代下的農藥裝備智能化制造、生產自動化是大勢所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將會把農藥企業帶入智能時代。以往靠勞動密集型發展農藥業已經行不通了,因為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不再,紅利消失。必須靠智能化技術、自動化裝備來減少成本,提高技術水平和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
目前很多農藥企業面對成本大的問題都在想辦法,都自覺向高端化、智能化靠攏,以實現提質增效、降本增利。已有一部分農藥企業在智能化、自動化方面獲得了非常大的進步。
如山東就有一家農藥企業勇于摸索高端化、智能化,該企業車間傳統設備的技術改造投入600多萬元,全部實現生產線自動化,質檢、管理智能化,以上一個車間一百個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現在兩個車間二十幾個工人充足了,公司內部的產品周轉、運輸都達到了自動化、智能化,企業大部分過程已經達到自動化、智能化的程度。
還有一些農藥企業組合互聯網+,利用高科技手段,對產品出廠信息制作二維碼,讓用戶立刻找到生產源頭,保證產品的真實性,同時利用二維碼對產品進行追蹤。他們每月利用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期,做出產品的售后服務分析、反饋,有問題立刻整改,保證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有力推進了銷售工作。
筆者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認識到了智能化制造、自動化生產的特點,能顯著減少用工數量,減少人力成本,提高技術工藝和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另外,多數農藥企業運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農藥生產等環節,開辟網上銷售服務系統,提高了效率、減低了交易成本。另外,我國移動互聯網5G建設也快馬加鞭,所以也要抓住5G商用時機,推動AI與農藥業的融合發展。
2. 以生態化來塑造綠色農藥工業,推動農藥業的可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成為時代潮流。以環保化制造塑造綠色農藥工業優勢是農藥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目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土壤以及環境污染嚴峻態勢下,農藥業必須樹起生態文明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為農業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首先,大力開展綠色研發,實現產品與研發過程的環保化。一個企業如果在后期市場上想保持其競爭位置,綠色生態環保的新產品開發就成為重要原因。一個綠色高端農藥產品,只要效果好,雖然價格很高,但市場也很熱銷,這是國內外農藥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要圍繞綠色高效研發農藥產品,尤其是高效低風險農藥以及生物農藥的研發,如一些專利即將到期或者已經到期的優秀綠色農藥產品是企業的“寶藏”,必須深挖。
再者,大力開展清潔生產,實現農藥生產過程的環保化。目前,在傳統農藥生產過程中,耗用的原料多,物耗大,產生的副產物或廢料、廢液多,這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實踐證明,以清潔科技為基礎的清潔生產,不單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還大幅度減排了廢棄物,從而大幅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和影響。所以,開展好清潔生產是實現農藥生產過程環保化的有力手段。
最后,須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倡導農藥使用過程的環保化。農藥因使用中導致的殘留、藥害以及土壤污染等問題給社會留下“談藥色變”的負面印象,所以,除研發生產環節外,還要在使用環節做好綠色文章。在農藥使用過程中要倡導生態環境的保護,以減量化為原則,大力開展精準高效施藥,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噴施次數,開展好農藥使用后田間地頭包裝物的回收和利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規定生產廠家或進口商不單要負責產品的生產、銷售,并且要負責生產產生的廢舊物件的收集、運輸、再利用和填埋處理。產生自覺保護好生態環境、養成綠色環保意識責任等。
做好這些過程的環保化工作,才能讓我們農藥企業在社會上贏得好口碑,在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減少其研發、生產、使用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量,繼而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少成本、提高經濟和社會價值,推動我國農藥工業的可可持續發展。另外,要走綠色防控道路,綠色防控是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重大舉措,經過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來控制有害生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可以推進農作物安全生產,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所以,要加強對綠色防控科研項目標投入,搞好綠色防控。
3. 以產學研組合整合社會創新資源,推進農藥業的持續創新,推動我國農藥業進入工業制造4.0時代
我國農藥行業在立足國情和資源條件的基礎上,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開發了多項獨創的科技成果,產生了集設計、科研、設備制造、生產、銷售一體化的完整工業體系。目前我國自行研發登記的新農藥品種有47個,如四氯蟲酰胺、氯氟醚菊酯、噻唑鋅、毒氟磷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品種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累計銷售收入9.1億元,推廣使用面積7800萬畝。
但要看到我國農藥創新與國外相比,還有顯著的差距。創新品種是農藥業發展的關鍵,如1980~2005年,先正達、拜耳、巴斯夫、陶氏益農、孟山都和杜邦六大農藥企業共推出農藥新品種220個,占全球農藥新品種的70%;2011年這六家公司總的專利申請數為904,占2011年申請總數的75.5%。六大跨國公司之所以占據了全球農藥市場超60%的份額,就在于這些公司的多年創新研發,產生了“產權農藥?可觀利潤?研發投入?新產權農藥”的良性循環,這就給我們一些警示,我國農藥企業必須高度重視農藥新品種的開發,持續加強研發投入。
雖然我國農藥業的科技創新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但瓶頸還在產學研上,重點是產學研不能夠有效組合,很多成果要么不適合市場需要,最后束之高閣;要么技術不成熟,難以用于實際生產中;要么向企業轉讓過程中因各類原因合作中斷。農藥行業產學研難以組合的主要原因是幾方缺少緊密合作的動力和機制,缺少合作的通道、紐帶,缺少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轉移創新服務體系,也缺少政府的組織和協調。
破解的辦法即必須大力開展以市場化取向改革為核心的體制創新,改革目前科研院所的考核機制,在各級政府的強力支持下,以市場為導向,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組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另外,生產廠家也要加強與科研教學單位聯合合作,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產學研相組合的協同創新聯盟,以體制的創新推進我國農藥業的科技創新。
目前,我國農藥工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等方面突破性突破在即,一些企業或科研院所擁有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發明層出不窮,標志著我國農藥行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突破以及自行研發技術產品時代的來臨,只要我們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推進產學研組合,就能推動我國農藥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推進我國由農藥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總之,農藥業發展要適應國內外經濟態勢與市場變化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圍繞智能化、環保化,經過產學研聯合推進科技創新,升級工藝技術,創新品種品類,提高堅持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經過加強節能減排等方式來優化產業供應鏈,加速實現由注意規模拓展向注意品種、質量、效益、生態型現代農藥業轉變,由低質粗放發展向高質量綠色發展轉變。只有這樣,國內農藥業才能實現鳳凰涅盤般的浴火重生,才能實現我國由農藥大國向強國的跨躍!
注:文中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等公布發布的歷年數據。
以上是最新農藥價格資訊,更多農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農藥價格走勢,農藥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