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供應以國內生產為主,從美國進口的豬肉影響微乎其微
●目前非洲豬瘟防控總體良好,全國豬肉市場總體穩定
●生豬生產將逐步恢復
商務部報告顯示:8月19日至25日,豬肉批發價格為每公斤31.77元,上漲幅度為8.8%。目前豬肉價格為何上漲?未來價格走勢怎么?記者采訪了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和有關專家。
有人擔心,豬肉價格上漲,是不是受中美經貿摩擦等外部不穩定性因素影響?
“從美國進口的豬肉,對我國豬肉市場供應影響微乎其微。目前豬肉價格上漲與中美經貿摩擦沒有關系。”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監測信息處處長辛國昌說。從總量來看,10年來,我國豬肉進口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主要起到供需余缺調節作用,進口豬肉占國內豬肉產量的比重不能超過3%,豬肉供應以國內生產為主。
從進口地區看,主要進口來源國較多,包含德國、西班牙、加拿大、巴西、美國、丹麥等。報告顯示,2016—2018年,我國從美國進口豬肉分別為21.55萬噸、16.57萬噸和8.57萬噸,分別占國內豬肉產量的0.4%、0.3%和0.16%。
“目前豬肉價格上漲,是受國內市場供給偏緊影響。”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明: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國內生豬存欄量和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另外,就市場預期來講,因擔心疫情,養殖主體心里沒有底,不敢貿然增加生豬存欄數量。
據悉,依照生豬生產規律,從母豬懷孕、仔豬出生,到育肥豬出欄需約10個月。從去年8月初開始,我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據農業農村部監測的400個縣能繁母豬存欄報告顯示:從去年10月開始,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幅度達到5.9%,超過5%的預警線。隨后下降幅度逐月擴大,本年度6月份同比下降幅度達26.7%。
“這意味著,本年度六七月份開始,生豬供給縮減問題顯現。”辛國昌說,“盡管豬肉供需關系趨緊,但由于禽肉、雞蛋、牛奶等畜禽產品增產,消費結構調整加速,加上進口豬肉及其制品數量也有所增長,肉類市場供給總體有保障。”
目前非洲豬瘟疫情是不是獲取有效控制?
農業農村部報告顯示:本年度以來,疫情發生勢頭明顯減慢。截止目前,已迅速處置非洲豬瘟疫情153起,撲殺生豬119萬頭。除4月份外,其他月度新發疫情均保持在個位數。截止8月28日,8月份新發疫情3起。除云南、四川、湖北外,目前其他省份的疫區已全部按要求解除封鎖,生豬生產和運銷秩序逐步恢復,豬肉市場總體穩定。
“為了有效控制疫情發展,農業農村部會同各地各部門全面落實防控措施,果斷處置突發疫情,全鏈條風險獲取有效控制。”辛國昌說,畜禽產品的生產、運輸、屠宰、加工到最后的消費,各環節都有針對性的防控和監管措施。
壓實政府防控責任,不留監管空白。各地堅持監測排查和日報告制度,全面禁止直接使用餐廚廢棄物喂豬,強化調運監管,實行生豬運輸車輛備案,嚴格車輛清洗消毒,落實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和駐場官方獸醫制度。截止7月初,共向生豬屠宰企業派出官方獸醫32931人,全國在產的6625家屠宰企業全部實現非洲豬瘟自檢。
“考慮到豬瘟疫情的影響,未來一段時期,市場供需存在一定缺口。”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道。
依照國務院部署,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已出臺多項有效舉措,在繼續加強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同時,在增加供給上下功夫,穩定豬價。
在生產環節,加速恢復生豬生產。辛國昌說,切實落實生豬生產扶持政策,對調出大縣的規模豬場開展臨時性生產救助,加速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發放進度,盡快將補助資金兌現到養殖場(戶)。針對養殖企業的資金難題,加強信貸擔保支持,落實種豬場和大型規模養殖場貸款貼息政策。
“更關鍵性的是,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標準化生產體系,提升養殖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抵抗風險能力。”辛國昌說。目前,各級政府正在創建生豬標準化示范場,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小農戶穩步擴大型,實現產業向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的方向發展。
在流通環節,優化地區調配。“盤活存量,要在地區調運上做文章。”李國祥說明:主銷區可主動對接主產區,建立穩定產銷鏈條;鼓勵有關主體,完善冷鏈體系建設。
“也可充分發揮消費替代效應,經過調整消費結構,增加禽肉、雞蛋、牛奶等畜禽產品的消費。”唐建偉說。據農業農村部報告顯示:豬肉替代品生產增勢明顯。據監測,上半年雞肉產量增長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生產周期長,但也稍有增長。
辛國昌說明:各地穩定生豬生產,做好各類畜產品供給,多渠道滿足消費需求。經過政策引導和生產扶持,預期明年生豬生產將逐步恢復,生豬價格將逐步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