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藥施用效果差的原因
(1)用藥時機把握不準
打藥必須抓住時機,只有了解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適時用藥,方能奏效。例如治螟蟲,必須在卵孵高峰期用藥。如果等到蟻螟已蛀入莖稈,出現了枯心、白穗、死穗等現象后才用藥,則防效不佳。
(2)施藥方法不當
田間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害蟲的棲息,在作物上都有一個為害部位。這個特定的位置,就是我們所用農藥這支“箭”必須射中的“靶”,射不中靶,農藥防效就差。如防治螟蟲只有對準水稻心葉噴藥,效果才好。
(3)病蟲草抗性增加
病菌、害蟲及雜草對農藥的抗性,是阻止農藥充分發揮應有防治效果和潛在效能的現實問題。隨著農藥用量的快速增加和品種的持續更替,病蟲草抗藥性也日趨加劇,特別是糧、油、菜、茶、果等主要作物,用藥頻繁,病蟲草抗藥性也是幾倍、幾十倍地增加。
(4)防治對象不明確
病當蟲打、蟲以病殺、草做蟲除,這種普遍現象存在。這先要診斷錯誤,判別不清,導致錯誤用藥。如棉花現蕾后發生的紅葉枯病,葉脈變綠,葉肉紫紅呈豬肝色,葉片向下反卷,zui終焦枯脫落,人們常誤以為是紅蜘蛛為害。大豆田雜草菟絲子為害,導致大豆生長停滯,發育不良,有的人常當成根結線蟲病來治,當然是越治越嚴重。
(5)噴施藥液浪費大
現階段,我國農村普遍應用的噴藥器具,仍是幾十年一貫的制的工農型噴霧器,費勞力、浪費大、易中毒、不安全、霧粒粗、防效差。據測定,這種噴霧法,黏著性差、沉積率低,其中的藥液不單白白浪費了,而且藥液滴落在土壤里,流失在水域中,嚴重污染了環境。因而,應積極推廣低容量噴霧、超低量噴霧、彌霧、靜電噴霧等新的機具和技術,這是解決防治效果差、降低農藥浪費的有效途徑。
(6)農藥本身的局限
有些農藥對某些病蟲草害有優良的防治效果,但對另一些病蟲草害卻無可為力,防效極差。如三唑磷對稻螟、棉鈴蟲和其他鱗翅目類害蟲防效較好,而且有顯著的殺卵作用。但它卻能提振稻飛虱產卵,導致稻飛虱再次猖獗。
(7)施藥時間未把握好
病、蟲及草害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也有自己的生物鐘。如菜粉蝶、菜青蟲成蟲、棉大卷葉蛾、稻蝗等都青睞在光照充足的白天活動,而鱗翅目夜蛾和部分螟蛾科害蟲都是在晚上活動、交配、產卵。因而,只有掌握害蟲的活動規律,在一天中,分不同時間專門“準時服藥”,才能達到zui佳的防治效果。
(8)氣候條件的制約
農藥的防治效果與不一樣的氣候條件相關,不一樣的溫度、濕度、光照、風力、陰晴等對病蟲的發生、活動規律和防治效果都有影響。如氣溫在8℃以下,除草劑不易發揮藥效;在35℃以上的高溫和強烈光照下,化學農藥易蒸發散失;風大藥液易飄移、吹散,也影響防效。施用乳油型農藥,噴藥時要求24小時內無雨;施用觸殺性農藥,要求48小時內無雨。
(9)天敵的降低
由于連年大量施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殺傷了害蟲的天敵,使生態平衡遇到損毀,導致害蟲更加猖獗,產生惡性循環。
(10)兌藥水質使用不當
水有硬水和軟水之分,一般井水、礦區水、某些山區的泉水多數為硬水,稀釋農藥效果差,因這種水內含礦物質,會分解農藥的有效成分。而塘水、河水、溪水多數為軟水,礦物質含量少,稀釋農藥效果佳。但這些塘水、河水,如果很渾濁,也會影響藥效的發揮。
2 正確選擇和使用農藥噴霧助劑
農藥噴霧助劑分為兩類:活性助劑,包括表面活性劑、潤濕劑、油基類、黏著劑和穿透劑。特殊用途噴霧助劑,包括緩沖劑、酸化劑、pH值改變劑、水質調整劑、抗漂移劑、增稠劑、摻合劑。
(1)選擇專門開發用于農業林業的農用噴霧助劑,如農用有機硅助劑,不要使用工業產品或家用洗滌劑、洗衣粉,避免損毀農藥活性。
(2)很多農藥劑型已經包括提升農藥性能的必要助劑,一般不用使用噴霧助劑。
(3)確信將要使用的噴霧助劑已做過完整的藥效試驗,有疑問或不確定的產品要小范圍試驗后再大范圍使用。
(4)特定的農藥需要特定的助劑,在使用時要正確選擇助劑。
(5)推薦的農藥助劑可能因劑型變化而發生改變,或因施藥技術程序的改變而改變。
(6)并不是在任何噴霧條件下都要農藥噴霧助劑。能進行藥液浸漬試驗以測試噴霧液中是不是包括過量的潤濕劑。
(7)做好農藥混合配制的安全性,相容性和有效性記載,包括農藥劑型、噴霧助劑、劑量等。噴霧助劑的使用不當或過量使用可能造成藥效降低或引起藥害。要仔細閱讀農藥和助劑的標簽,保證所選擇的助劑與施藥地點、靶標有害生物、藥械相匹配,更要與所用的農藥相匹配。
3 農藥施用時間如何確定
對于害蟲來說,害蟲盛發期分別是卵孵盛期、幼蟲盛發期、成蟲盛發期,畢竟在哪個時期用藥防治效果zui為顯然,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原則上是要掌握害蟲的生活習慣,在zui易殺損害蟲能夠有效控制損害的階段進行。如防治粘蟲,在卵塊孵化峰值期噴藥,雖對已孵化的幼蟲防治效果良好,但對后期孵化的幼蟲并不一定見效,而當幼蟲2~3齡峰值時,噴施藥劑,一次防治即可解決蟲害問題。又如防治棉鈴蟲時,因為初孵幼蟲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要鉆進蕾鈴內,若在幼蟲2~3齡峰值時再用藥,則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塊孵化峰值期用藥,其防治效果特別顯然;水稻螟蟲、斜紋夜蛾也一樣。
防治害蟲時,一般應在幼蟲2~3齡峰值期前用藥,有的應節制在卵塊孵化峰值期后用藥,這時施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
(1)幼齡害蟲在3齡前體壁都很薄,體壁上還長有很多的微毛,微毛著生部位的表皮很薄,藥劑就很容易透過這一層,而且這時蟲體小,食量較大,損害輕,活動領域小,抗藥(耐藥)力弱,因而判別防治害蟲的適期,應節制在2~3齡峰值期前用藥,有的應節制在卵塊孵化峰值期前后用藥,達到到zui好的防治效果。當害蟲達到4~6齡時,害蟲的食量、體壁的厚度均大大增長,其厚度達到1齡幼蟲的50~100倍,體壁上的微毛也沒有了,這樣藥劑就不易黏附在體壁上和透過體壁,達到害蟲的體內就比較艱巨,同時,害蟲的抗(耐)藥性也大幅度上升,因而大大影響了藥劑的殺蟲效果。
(2)害蟲齡期增大后,蟲體內的脂肪量也增加了,具有積壓和分解很多農藥的作用。害蟲體內脂肪含量越高,這種作用就越顯然,抗(耐)藥性也就越強。
(3)天敵敏銳期:在害蟲天敵對藥劑反應比較敏銳的時期內,應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以保護天敵,維持田間生態平衡。
(4)感病生育期:對于病害來說,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藥劑防治的zui佳適期。如苗期zui易感染立枯病,能在播種前用殺菌劑拌種或在苗期噴霧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峰值期。因而,應在開花期選用對路藥劑重點進行防治預防,控制病害的發生和擴散。
(5)雜草敏銳期:施用除草劑一般應節制在雜草敏銳期用藥。對于以種子滋生的雜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對除草劑比較敏銳,因而,這一時期經常是除草劑用藥的適期。一般節制在播后苗前或雜草1~2葉期為好。當使用廣譜滅生性除草劑時,應在雜草茂盛生常年比較敏銳時用藥,除草效果顯然,而且持效期長。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農田雜草時,應在雜草盛發初期噴施除草劑zui好。
(7)植物安全期:藥劑對植物的安全性是判別施藥適期的一個首要條件。在施用農藥時,要選擇作物對藥劑有較強抗藥性的時期噴施,免得引起作物藥害。
(8)安全間隔期:農藥的施用時期,還需根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節制在安全間隔期內施藥,免得農藥殘留超標,造成不良結果。
4 細菌生物農藥施用看看“天象”
細菌農藥是一種生物制劑農藥,殺蟲率高,不污染環境,不毒害人畜,不誘發害蟲產生抗藥性。但細菌性農藥的殺蟲作用與細菌數量和活性相關,在使用時對天氣、陽光等氣象條件要求很嚴格。要提升細菌生物農藥防效,使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溫度條件
細菌生物農藥噴施的適宜溫度在20~30℃,這是因因這類農藥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質晶體和有生命的芽孢,低溫下,芽孢在害蟲體內繁殖速度極慢,蛋白質晶體也不很容易發生作用。試驗顯示,在25~30℃條件下施用細菌生物制劑農藥,藥效比在10~15℃時施用高1~2倍。
(2)濕度條件
使用細菌生物制劑農藥,環境濕度越大,藥效越高,特別是施用粉狀生物制劑農藥,因為細菌的芽孢不耐干燥的環境條件,因而,噴撒細菌粉劑宜在早晚有露水的時候進行,以便于菌劑較好地粘在基葉上,并加快芽孢繁殖,提升藥效。
(3)陽光條件
陽光中紫外線對芽孢有殺傷作用,陽光直射30分鐘,芽孢死亡率達50%左右,照射1小時死亡率高達80%。另外,紫外線輻射對芽孢晶體也有變性降效作用。因而,zui好在下午5時以后或陰天施用生物制劑農藥。
(4)雨水條件
中到大雨會將噴灑在葉面的菌液沖刷掉,降低藥效,但如果在施藥5小時后下小雨,不但不會降低防效,反而有增效作用。
以上是最新農藥價格資訊,更多農藥價格信息查詢,或想隨時把握最新農藥價格走勢,農藥產業動態,請持續關注天賜網行情中心。
